12-26 23:19:43 浏览次数:338次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2)民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由于封建生产关系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三.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东北)
1.契丹兴起(鲜卑族的一支)
(1)原居地:辽河上游。
(2)社会生活变化:游牧渔猎——部分农耕。
原因:汉族农民北迁,带去先进技术(种植、织布、建房)。
2.契丹政权建立
(1)条件: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2)建立:916年,阿保机,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
3.“蕃汉分治”制度
(1)内容:辽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渤海人:唐朝的粟末靺鞨人)。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2)原因:辽统治下的各民族发展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
(3)实质:这是一种民族分治(联系唐太宗时对东突厥)制度,但本质上是阶级统治。
(4)作用:这是对农耕文明的肯定与保护,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二)宋辽的和战
1.宋辽战争
(1)目的:北宋为了夺取幽云十六州。
(2)经过:两次征辽都失败。
(3)结果:北宋由进攻转为防御,确立了“守内虚外”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和镇压)。
2.澶渊之盟(1005年)
(1)背景:宋真宗亲征鼓舞士气,辽方提出议和要求。
(2)内容:宋给岁币辽撤兵,约为兄弟各守边。
(3)影响:
①有利:对峙局面形成;基本维持和平;双方往来不断;促进民族融合。
②不利:加剧财政困难,加重百姓负担。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西北)
1.西夏的建立(羌族的一支)
居住地(陕甘宁一带) 生活(游牧)时间(1038年) 人物(元昊) 都城(兴庆)(银川)
2.西夏的制度
制度仿唐宋;文字仿汉字;民族分治(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
3.宋夏和战
(1)多年战争:元昊请求讲和。
(2)宋夏和议(1044年)
①内容:取消帝号对宋称臣;送夏岁币重开边贸(摆阔气图虚名,以钱物化干戈)。
②作用:基本维持和平,民族融合加强。
归纳:辽、夏政权相似之处
①都是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②都仿中原封建王朝建立各项制度
③都有自己的文字 ④都实行民族分治
⑤都与北宋先战后和 ⑥都从北宋得到经济实惠(“岁币”)
四.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一)金的建立
1.女真族的兴起
由黑水靺鞨发展而来,北宋中后期逐渐强盛并统一女真各部。
2.女真抗辽初步胜利
性质:正义的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
3.金朝建立
时间—1115年; 人物—完颜阿骨打; 都城—会宁(黑龙江阿城)。
4.猛安谋克制
(1)名称:猛安意为百夫长;谋克意为千夫长。
(2)性质:“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