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5:57 浏览次数:860次 栏目:高一历史
一、基础练习
1.商鞅 县 2.长城 焚书坑儒 中央集权 3.C 4.D 5.B 6.D
二、拓展练习
7.(1)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但没有最终的裁决权。(2)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3)赞成:秦完成国家统一。确立了新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必然要加强思想舆论控制,禁止人们横议;儒生以古非今。终难逃一劫。反对:一些儒生以迷信和求不死之药,骗取钱财,反对郡县制等,遭到秦始皇镇压:(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言之有理和有据即可)
8.(1)用这些兵马俑保护死去的秦始皇。(2)提示:可以从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习俗、思想观念等角度分析。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一、基础练习
1.赵高 李斯 2.209 刘邦 3.D 4. C 5.B 6.B
二、拓展练习
7.(1)秦朝修建阿房宫,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导致秦朝灭亡。(2)秦朝统一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沿用打天下的经验,不断动用民力,如秦统一后,数十年间修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这些远远超出了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3)赞 成: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是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如统二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国家,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有很多建树,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造成大量对秦始皇的负面影响的原因:一是政权存在时间短,二是后世统治者和一些思想家的歪曲。不赞成:主要列举秦始皇的负面措施,如迷信无力、穷兵黩武、恃酷法、滥用民力、焚书坑儒等破坏了社会生产,激化了社会矛盾,而遭到了社会各阶层反对。再加上秦朝存在时间短,更说明秦始皇不得人心。(无论赞成还是反对,言之有理和有据即可)
第二单元单元练习
一、由“封邦建国”到“大一统”
1.公元前1046年。
2.从殷(安阳)转移到镐京(西安附近)。
3.制度:政治上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制度。文化:提出“敬天保民”思想,重视礼乐的作用。
4.神话传说、遗址遗物和文献资料。
5. C
6.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发展。
7.分封制度。
8.公元前221年。
二、礼乐文化
1.“礼”起源于祭祀活动。依据一,“礼”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祭祀是上古时代一项重要的活动,“礼”就是这种仪式的反映;依据二,从字形看,汉字是象形文字,“礼”字的结构也像是人们在进行祭祀活动。(反对者,能言之成理即可)
2.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和政治关系上,创作了舞乐和史诗;目的是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力义务,以音乐来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3.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立了“仁”这一核心观念,把道德融合到礼乐中,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注人了新的生命力。
4. C
5.生产力的发展、铁器和犁耕技术的推广,瓦解了井田制;分封制崩溃;新兴阶层力量壮大;周王
室衰微,大国争霸等。
6. B
7.乐器。又具有祭祀、娱乐、象征权势和财富等方面的功能。
8.荀子重新解释了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9.礼最初指风俗习惯--渗透到政治和宗法制度--再融人伦理道德--融于法律之中。
三、天命转移
1. B
2.汤。
3.公元前1046年。
4.在周公的辅佐下,平定内乱,征服殷商残余势力,拓展了边疆,扩大了影响;又通过礼乐制度,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5.周王室地位衰微,但不会灭亡。
6.老百姓。
7.负责司法。
8.秦朝行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造成了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9.天命思想。天的神性和主宰地位逐渐降低,相对于天的人地位的上升,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天命,突出了道德的作用。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基础练习
1。布衣将相 世袭贵族主宰政治 2.无为而治 豪族 土地兼并 3。D 4.A 5.D 6.D
二、拓展练习
7.(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汉高祖。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轻百姓赋税,注重发展农
业生产。(3)受到秦朝横征暴敛导致失国的历史教训的影响,同时汉初统治者作风朴实谨
厚也对国家政策的实施有影响。(4)汉初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
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家称其为“文景
之治”。
8。(1)主张无为而治,实行仁义。反对严刑峻法,主张轻刑法;反对滥用民力,主张减轻徭役;反对
奢侈骄yin,崇尚俭朴。(2)以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为主体,体现儒家的仁政思想。西汉的无为
不是消极、倒退思想,而是把无为作为实行仁政的具体体现,这种思想顺应了当时的客观形势
和人心所向,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一、基础练习
1。亲信近臣 内朝 外朝 2.C 3.D 4.C 5.D 6.C
二、拓展练习 ‘
7,(1)西域 河西四郡 (2)A.西域都护府;且酒泉郡;C长安。
8.可以参考汉代出土的农书记载;还可以通过大量出土的各类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或种子遗
存、汉代水利工程遗址、汉代画像砖以及墓室壁画上关于农业生产画面的描绘等丰富的一手资
料,发现、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情况。
,高一历史必修二作业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