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历史高一历史必修二作业本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作业本答案

12-26 23:15:57   浏览次数:860  栏目:高一历史

标签:高一历史学习方法介绍,高一学习计划,http://www.quxue6.com 高一历史必修二作业本答案,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一、基础练习

  1.王莽  托古改制  三。文教治国  皇家图书馆  郡国学  3.C  4.D  l C  6.C

  二、拓展练习

  7.(1)近亲、近臣是东汉最大的豪强地主;反映出豪强地主虽田宅逾制,但地方官员慑于压力或

  出于自身利害考虑。无法解决尖锐的矛盾。(2)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在经济上拥有“连栋数百,膏

  田满野”的大庄园,驱使成千上万的依附农民从事生产,生活富有奢靡。他们还组建“家兵”、

  “部曲”等私人武装,看家护院。称雄一方:政治上。一些开国功臣连续数代在朝中位居高官,形

  成世家大族。(3)原因: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以及皇权的日趋衰落。影响:豪强地主逐渐演

  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8.社会问题:东汉初年经济凋敝。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奴婢买卖等社会矛盾十分突出。措施:汉

  光武帝重建汉政权后,着手调整统治政策。巩固统治秩序。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并机构,废除

  王莽时期繁密苛重的法令,强化中央集权:经济上:减轻赋税,多次颁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

  奴婢的诏令。文教方面:礼贤下士。诚招各地人才;在洛阳兴建多所皇家图书馆,扩大中央官

  学--“太学”的规模,并在全国普遍设立--·郡国学”。结果:经过多年努力,东汉社会安定

  下来,经济恢复发展。出现“治世”局面。史称·光武中兴”。

  第11课  割据与。分立

  一、基础练习

  1.黄河流域地区  长江流域  生产技术  生产经验  2.C  3.B  4.C  5.A  6.C

  二、拓展练习    ·

  7.(1)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同时,努力发展辖区经

  济,广招天下有真才实学之士,实力迅速增强:(2)诸葛亮。谋取荆州,孙刘联合抗曹。(3)预

  判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可能,为刘备图谋霸业奠定了战略基础。(4)三顾茅庐(或隆中对)

  (5)A.蜀;B.魏;C吴;①官渡;②赤壁。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基础练习    ’

  1.西晋  五胡十六国  2.大兴安岭  魏  北魏  3.B  4.B  5.C  6.D  7.D

  二、拓展练习

  8.(1)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治国应把农业发展放在首位。(2)政策措施:汉文帝多次下诏减轻百姓

  的田租;曹操招抚流民,实行屯田制;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评

  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三单元单元练习

  一、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

  1.历史背景:汉初统治者从秦朝短期内过度集权化导致孤立而亡的历史教训,以及借助刘氏宗亲

  的血缘关系构筑皇权屏障的角度出发实行了分封。变化: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分封同姓为

  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社会矛盾: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2.D

  3.前者采取强削的办法,结果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引起七国之乱;后者主张加大分封,

  把王国的土地再分给子弟,结果使诸侯封地越来越小,其势力越来越弱,无力与中央对抗。

  4.不正确。因为七国之乱是西汉统治集团内部中央集权势力与地方割据势力矛盾斗争的必然结

  果,无论是“削藩”还是“推恩”,都要触及王国的利益,都会引起诸侯王的反抗。王国问题解决

  的关键是汉武帝时期国库充足和中央集权势力强大;景帝平定叛乱,又加强了对王国的治理。

  如果没有上述条件,单靠“推恩”的方法是不可能解决王国问题的。

  5.强大的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6.中朝是皇帝与亲信近臣的宫廷决策核心,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执

  掌政务的政府机关。中、外朝的形成说明了相权受到抑制,皇权得到加强。

  7.A

  8.刺史“位卑权重”以小制大,这样的制度一方面有利于中央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督和控制,

  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刺史成为新的一级行政部门,便于中央管束和驾驭。  .

  9.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的强硬方法钳制思想、控制舆论;而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等的建议“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将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定为官学,作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

  要内容,通过国家政策导向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    ’

  10.儒学被冷落是因为其政治主张与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不相适应。秦朝时,儒生们非议郡县

  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对立面,因此遭到弹压。儒学不仅不能为统治者

  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汉武帝时,董仲舒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为儒

  家学说增添了君权神授、天下一统的内容,不仅为专制集权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

  上的统一提出了思想统一的方案,因此获得独尊地位。

  二、孝文帝迁都

  1.平城的位置偏僻,不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治理;不利于改变鲜卑民族的旧俗、采纳汉族

  的文化制度;洛阳自古以来就是帝王之都,更有利于北魏的统治。平城附近的粮食生产不能满

  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北方其他少数民族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鲜卑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逐

  渐变得缺乏朝气。

  2.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北魏贵族的生活日益奢侈,最终导致鲜卑族的衰败。但是,迁都洛阳以后,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作业本答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一历史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