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5:34 浏览次数:595次 栏目: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
5、验证:我们一起到表格中来看一看,是不是蕴藏着这样的规律?
6、拓展、加深体验:8个是个什么情况?15个呢?谁能再来说一说这里蕴含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把几个正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边操作、边思考,进一步发现表面积发生了变化,初步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经历了动手操作这一过程,使学生头脑中有“拼”这一过程,建立了空间观念。学生完成表格时,由于表头是3、4、5及省略号,所以学生摆了3、4、5个拼成长方体的情况后,就急于表现,忽略了表格中的省略号,其实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教者又用挑战性的语气提问:如果用6个、8个拼是个什么情况,再操作验证,从而使学生把关注点落到找寻规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数据综合起来看。通过这些引领,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培养。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者再带着学生到表格中再次体验规律,让规律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发现。]
活动三: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情况。
1、谈话:刚才我们研究了几个正方体拼成一排时表面积的变化,那长方体在拼摆过程中又有什么变化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2、提问:这是两个同样大的长方体,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3厘米,你能用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吗?在小组里拼一拼。
3、学生拼后反馈三种拼法。
4、提问:用两个长方体可以拼成三个不同的大长方体,联系刚才摆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可能的发现:
(1)拼成长方体后,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有变化。
(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追问:谁也来指一指,少的两个面在哪?其他同学看着直观图想象一下少了哪两个面?
5、提问:在这拼成的长方体中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发现:3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大,1号长方体表面积最小,因为减少的面积越少,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大。
6、验证:我们就来算一算,三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分别比原来到底减少了多少?
学生计算、反馈。
[设计意图: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建立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了解三种拼法,增强体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中,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
二、拼拼说说,运用规律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发现,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的长方体,表面积都发生了变化,而且都有一定的规律。揭示课题:表面积的变化。看看谁能运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解决这个问题?
2、出示题目: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大多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谈话:生活中像这样物体的拼接问题还是很多的,今天我们就来开展一个拼装火柴盒的实践活动。
(1)谈话:同学们桌上有10盒火柴,把10盒火柴包装成一包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先在小组里拼一拼,看看有哪些不同的包装方法?
(2)学生小组操作。
(3)学生展示摆法。
(4)这几种摆法中,哪种最节省包装纸?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的同学交换一下意见。
(5)反馈可能出现几种摆法,就请同学们再在小组里拼一拼,比一比,说一说,然后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最节省的包装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拼拼说说”,是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前面的规律体验深刻,学生才能灵活运用。为10盒火柴设计一个最节省的包装方案,是应用前面拼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经验: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减少越多;两两相拼的次数多,减少的面积也多。这两条经验要灵活地、综合地应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这对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三、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研究了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你有什么收获呢?如果给你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怎样拼表面积最小呢?
tag: 教学 表面积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免费教案 - 数学教案 -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