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二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辅导讲义,
(2)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分期付款、股票投机活动导致)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分期付款加剧了美国市场的虚假繁荣;股票投机活动冲击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3)导火线: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
(4)特点:范围广(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持续时间长(长达4年之久);破坏性巨大(“大萧条”)。(识P78、81图)
(5)影响: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②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法社会动荡、德日法西斯上台)。③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国际市场的矛盾加深;加紧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
2、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危机之初,美国胡佛政府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结果:大萧条日益加剧,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1932年罗斯福以“新政”赢得大选胜利,1933年上任后开始实行新政。
3、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令银行暂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2)工业方面:核心措施是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各行业订立同行业公平经营章程,防止盲目竞争(“蓝鹰运动”);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识P83、87图)
(3)农业方面: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4)社会福利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救济工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生产和消费,稳定社会秩序。(识P85图)
4、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作用
(1)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A(2)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作用:①经济上,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经济恢复(因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不可能根除经济危机)。②政治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维护了自由民主制度,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③体制上,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美国经济开始进入一种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体制。④对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资本主义从此告别了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P88-90
5、了解美国的“新经济”
20世纪90年代,美国首先出现新经济。“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6、了解政府干预是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变化
①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A②到70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出现一种“混合经济”(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
7、了解美欧等国推行的福利政策
【目的】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从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过程】二战后,“福利国家”开始发展起来;20世纪60、70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因财政不堪重负,不同程度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福利国家的规模。
【实质】(措施: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P94-96
1、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型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④分配:实物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2、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国内战争结束,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如余粮收集制强化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工人不满生活条件恶化也纷纷罢工;水兵叛乱。)
3、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1921年)
(1)内容:①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工业:解除了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油田等。③商业: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允许商品买卖。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
(2)作用: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A(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实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以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二、“斯大林模式”
4、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在经济体制方面,所有制上实行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采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
②在实践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逐渐取消新经济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③成就:促进苏联工业化迅速实现(1937年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识P96图)。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斯大林体制弊端,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三、苏联的改革P98-100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史实
(1)原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粮食短缺,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赫鲁晓夫上台后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2017高二历史学业水平辅导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