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高考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心得】
一、易错知识点
1.“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2.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三省六部制
应用时代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丞相职权地位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作用地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
3.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 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5.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二、方法点拨
第一 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内容多、头绪乱。逐个朝代分中央和地方设置表格记忆整体性强,纲目清晰,能够增强记忆效果。
朝代 中央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趋势
秦朝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皇权独尊空前加强
两汉 建立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刺史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唐后期大量设节度使
宋朝 设枢密院 设州郡、置通判、转运使
元朝 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 行省制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清朝前期 设立军机处
第二 运用比较法把握分封制和郡县制不同影响的原因
周代推行分封制最终导致诸侯割据。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把两者对比思考,分析原因,进一步加深对二者不同影响的认识。
目标落实:在分封制下,受封诸侯拥有世袭特权,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为形成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在郡县制下,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听命于中央,地方上没有特权,缺少独立性。
第三 多角度评价君主专制的加强的历史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是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要注意运用唯物史观从多角度评价,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看到积极作用,又要注意负面影响。
第四 理解一个重要观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的影响。
第五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集权趋势,而西方古代政治则具有强烈的民主色彩,因而学生会容易产生古代中国不如古代西方先进的观点和认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进行多层次的对比分析,进而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认识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六 从命题角度看,着眼于对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背景、特征、影响等的分析,并同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结合、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第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知识时空跨度较大,知识点多而分散,在复习备考时要特别注意:
① 在命题上大多以选择题为主,并且大多是材料型选择题,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② 命题重点会集中在政治制度的更新和演变发展上,这也说明高考不会回避重点问题,因而复习备考时应注意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③ 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会成为命题的重中之重,仍会强调其对中国的影响。
【考点演练】
一、选择题
1.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2.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5.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6.宋太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建设作出的最主要贡献是
A.实现了国家的大统一 B.建立了完备的监察制度
C.削夺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 D.较好地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7.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高考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