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975次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棉花图•收贩
材料二 常郡五邑,惟吾邑(指无锡)不种草棉,而棉布之利独盛于吾邑,为他邑所莫及。乡民食于田者,惟冬三月。及还租已毕,则以所余米舂白置于囷(谷仓),归典库以易质衣。春月则阖户纺织,以布易米而食,家无余粒也。及五月,田事迫,则又取冬衣易所质米归,俗谓种田饭米。及秋,稍有雨泽,则机杼声又遍村落,抱布贸米以食矣。故吾邑虽遇凶年,苟他处棉花成熟,则乡民不致大困。布有三等,一以三丈为匹,曰长头,一以二丈为匹,曰短头,皆以换棉花。一以二丈四尺为匹,曰放长,则以易米及钱。坐贾收之,捆载而贸于淮、扬、高、宝(淮安、扬州、高邮、宝应)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
材料三 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18
材料四 邑(指松江)种棉花自海峤来,初于乌泥泾种之,今遍地皆是,农家赖其利与稻麦等。
——清褚华《木棉谱》
材料五 今世公卿士大夫下逮舆隶妇女,无不啫烟草者。田家种之连畛,颇获厚利。……初,漳州人自海外携来,莆田亦种之,反多于吕宋(今菲律宾群岛中的吕宋岛)。今处处有之,不独闽矣。
——清王士祯《香祖笔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棉花图所反映的商业活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无锡地区“虽遇凶年……则乡民不致大困”的原因。并结合材料一分析乡民是如何解决织布所需的棉花的。
(3)材料三、四、五所反映的农村产业结构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4)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何种发展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答案 (1)商贩到产棉区(或农村)收贩棉花。
(2)原因:无锡的农户大多从事棉纺织业(织布);以布易米及钱。解决方法:商贩从产棉区收贩棉花;农民用他们所织的布换取棉花。
(3)共同特点: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4)趋势:农业生产商品化的趋势。
原因: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一些专业生产区域的形成;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如甘薯、玉米)的引进和推广,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一条鞭法、地丁银制度的实施,赋役征银,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19.(06南通高三第一次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和欧洲两种不同的文明,在16世纪中叶以后就再也不能避免地要发生正面交锋了。在最初的交往之后,一方面在中国士大夫中,出现了像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等愿意接受西方天主教文化的人;欧洲天主教内部,也出现了以利玛窦、艾儒略等人为代表的同情、容纳和接受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主张。
——李天纲《中国礼仪之争》
材料二 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遣使曰:“土地我固有,当还我;珍宝恣尔归。”围七余月,红毛存者数十,城下,皆遣归国。
——《中国通史全编》下
材料三 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贸易,只留广州一个港口与外商贸易。
——梁廷楠《粤海关志》
请回答:
(1)指出明清时期东西方不可避免地发生正面交锋的原因。
(2)据材料指出这一交锋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
答案 (1)欧洲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积极对外扩大市场;中国市场广阔,封建专制腐朽。
(2)出现侵略和反侵略斗争;双方扩大思想文化交流。中国封建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题组三
一、选择题
1.(07宜昌质量调研)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论著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齐民要术》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北方民族融合的面貌 ②《梦溪笔谈》记载了岭南地区三季稻的种植
③《农政全书》介绍了欧洲的一些农业生产技术 ④《天工开物》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一些情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2017届高三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