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2017届高三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复习,
答案 C
解析 考查识记能力,1771年,为摆脱沙俄统治,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回归祖国,受到乾隆皇帝的热情欢迎,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谱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
17.(04广东5)下列关于徐光启思想和活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支持“反清复明”活动 B.积极引进西学
C.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D.领导东林党的政治活动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明清时期科技的认知能力,徐光启不仅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而且他还和西方传教士合译了《泰西水法》,此书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二、非选择题
18.(07上海A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材料二 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问题:
(1)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是什么?
(2)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推行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案 (1)一条鞭法。
(2)减轻农民负担,削弱人身依附关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等。
(3)材料一的“丁”指成年男子,材料二的“丁”是赋税单位。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比较简单,解答时只要按照题目的要求回答即可。第(2)问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19.(07广东26)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答案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
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
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
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解析 (1)问在解答时要充分理解材料的含义;(2)问在解答时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进行分析;(3)问在解答时可以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和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20.(05上海29)阅读下列材料: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 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 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请回答:
(1)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中央、地方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2)什么人协助朱元璋处理如此多的奏章?
(3)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答案 (1)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2)殿阁大学士。
(3)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1.(04江苏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天妃之神灵应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2)从材料看,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3)根据材料,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答案 (1)寻找建文帝,弘扬国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3)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解析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搞得相当隆重,人们在从郑和的伟大航海活动中寻找历史智慧,为当今中国的和平崛起追寻经验借鉴。对这一热点问题,高考命题已经是提前关注了。因为从郑和下西洋这一事件中可探寻的精神文化价值太大了,高考还会关注这一热点。此题着眼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特点的归纳概括及对其地位的评价。在今天,郑和远航的最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于和平外交的思想,在于通过纪念郑和向世界表达中国走和平崛起之路的理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2017届高三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