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12 浏览次数:574次 栏目:小学科学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与学生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学习活动。 二、学习新课: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交流资料,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见解,丰富自身的相关知识认识。进而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教师参与学生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利用工具观察,如放大镜;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并主动做好记录等。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2.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想。教师积极激发指导学生讨论并根据所提问题自主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对学生大胆独特的创新设计思想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出示关于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资料的学习与自己的实验设计结合,并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师指导并积极参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指导学生加强合作学习、注意安全,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进一步指导学生认真相互倾听,相互补充借鉴,并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基础上简要概括,使学生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三、拓展延伸: 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提出探究活动主题:“观察校园里的土壤”,进一步搜集、查阅有关于土壤形成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1、 学生与教师交流课前采集土壤样本学习活动情况,激发学习兴趣,了解本课学习活动内容。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有关土壤资料,并利用感官直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积极讨论并交流相关资料,认真倾听他人见解,学习、丰富相关知识。进而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利用感官进行初步观察发现土壤的成分。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学习活动,学会利用工具细心观察,并将土壤中发现的东西进行分类、做好记录。 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观察学习活动中的发现,认真倾听,相互补充借鉴,以此完善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通过探究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学生充分交流、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所提问题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土壤的成分。 学生积极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学习认识相关研究土壤成分实验方法资料和实验材料,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合作、认真观察并主动做好发现记录。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认真倾听他人学习发现并相互补充借鉴,对获得的知识给予整理、分析、概括,形成自己对土壤成分的认识。 学生倾听教师的简要概括,明确认识土壤的组成:固体(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液体和气体组成。 3、 学生了解课后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内容,进一步激发自身学习兴趣,积极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学习活动。 (一)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并提示学生要做好相应记录。了解作记录是学习科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指导学生从书刊或其他途径搜集查阅相关知识,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拓展知识,进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 (二)学生交流资料学习认识土壤,以此获得更多相关知识。直接观察带来的土壤样本,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交流发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上述两个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土壤成分有大致了解。 教师积极启发学生利用不同方法、从不同方面、多个角度去实验研究。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进行探究实验的探究能力。 整个探究学习,教师应提供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研究。 经过学生充分的交流在进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让学生走出教室,再回到大自然中,将课堂探究的结果进行实践验证,体现教学活动开放性。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培养学生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弥补自身信息量的不足。 六、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