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第一册《错误》教案

高中语文第一册《错误》教案

12-26 23:27:05   浏览次数:302  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高中语文第一册《错误》教案,
一、导入
我们在这个单元的开头学习了两首古诗,这两首古诗都是表现离别相思的题材的古诗。表现了女子的闺怨之情。“闺怨”是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如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出闲愁”,温庭筠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这样的题材的诗歌,但不是古诗而是现代诗歌。是用古典诗歌的意境和手法来写现代诗歌。这就是郑愁予的——《错误》
 
二、作者简介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台湾诗人。台湾“现代派”诗社重要成员。著有《梦土上》、《衣钵》等。他的《错误》继承了中国闺怨诗含蓄不露,不违温柔敦厚的风格,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涩,委婉地抒写了离愁别绪。表达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怀。
 
三、分析诗歌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诗歌所抒写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人物有哪几个?
明确:时间是在春季三月。地点是在江南。这个时节的特点是容易让人产生思念的情绪。人的情感也是在这个季节里特别会容易伤感,人的情感也最为丰富。
 
1.特别是江南的春天,细雨和春天总是相伴,而春雨更容易使人陷入思念之中,人们对春雨也有中特别的伤感的情感。而且春天往往很短。总是乍暖还寒,反反复复需要冲破凛冽的西风和反攻的寒潮才降临人间。因此春光很金贵,春色也往往只能雨中窥视,总在不经意中,只一眨眼,便进入了初夏的境地了,常常令人生出春光难觅的感慨。
  所以珍爱春天,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执著,这也是对照冬天的岁月,有比较而有鉴别的一种实际行动。虽然说,冬天的寒冷对于世界,是净化,是考验,是生命的再生前提和生活的新生要素。这也是一种反衬和折射:没有坚冰,谁去认可红梅的烂漫?没有白雪,谁去判定青松的高洁?没有严寒,谁去仰视乔木耸立?但是那似乎是哲学的命题和诗人的想象。只有春天才是大众的,才是为伟人和凡人,诗人和农人共同承认和赞美的。
  谁不承认春天是美好的?“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诗人白居易就是这样说的,翻翻一部唐诗吧,那里面尽有李白、杜牧、韩愈、李贺们的春感慨。摆着道学面孔的人物,是不是不咏唱春天呢?北宋理学家程颢写下了《春日偶成》,还成了《选本千家诗》的第一首。朱熹更是有名的“老夫子”,他面对朗朗春光,盈盈春意,也唱了“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诗。和尚是讲究四大皆空的佛门子弟,也不能不被春天打动“凡心”。唐朝的志雨和尚写下了这样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在中国的古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们从各个角度歌唱春天,从春风、春水、春雨、春草、春柳、春鸟、春山、春游、春宵、春眠等来尽情歌唱,进而从欣赏春天写到珍惜春光。
  借助春天,品味春色,目送春鸟,沐浴春风。可以感召人性,感受浮生,感叹世事,感谢生活。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的。“闺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如果这位生在封建时代的女子奈何不了这种生活,那么现代的那位美国哲人桑塔耶那则更有想得破,甘愿为春天俘虏的意味了。这先生长期在哈佛教书,50岁那年,春日的有一天在讲台上,偶有知更鸟飞来,立在窗格子上,他注意到了,感受又一个春天的到来,他回过头来,向学生们说,我与阳春有约!冲出教室,开始了他云游欧洲大陆之行。
  生命四季,是我们每个人都共有的,而春天更能开启人们的感情之源,心灵之泉,难怪首次在甲骨文里露面的形声字就是“春”,难怪古人殷殷切切地寄语他的友人“此行江南去,千万和春住”。居住在大观园中的湘云更是大声疾呼:“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可是事实上春光难永驻,有来必有去,谁也挡不住“落花流水春去也”的结局。不管是落花有意,还是流水无情,都是表现了时间之易逝的自然迹象,但是精神上的青春,意志里的春色,进取中的春光,则当常驻于有志人和奋斗者的岁月年华里!
所以课文把诗歌的时间定在春天三月是为了写

离情相思的需要。这个季节是为写情而服务的。
 
2.我们知道要写离情不但要有景更需要有人的活动,这里的人物是哪几个?
明确:人物是:“我”和“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的人。——这个人显而易见是个女子的形象。“我”在这里是为游子,从远方而来,经过江南。也正是那位女子要等待的人。而这个女子是可能是这位游子的恋人,正在春季三月里苦苦地等待着。“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为什么把女子的容颜比做是莲花?因为在古诗词中莲花就是代表着思念。因为“莲”和“怜”谐音。“怜”就是“爱”的意思。在《西洲曲》中,就有写道:“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道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所以这里作者是借用了古诗的意象。一开始就展现了一位等待游子的女子的形象,为下面抒写她的离情做好了准备。
 
  3.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女子等待的心情的?
明确: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人物的心情,而是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内在的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人真实可感。他把女子的思念第一个比成是三月的柳絮。
①春天还有中特别的景物就是柳絮,这柳絮也是和离别有关的。柳树在春天的时候就会结一种形似棉絮的东西。称为柳絮。当风一吹柳絮就会随风飘散。这种景象十分的凄美,让人伤怀。(举例山东济南的柳絮)
古典文学中“柳”跟离别、相思感情抒发的联系最为密切,或许是柳枝柔长的特征跟人们离别相思感情的缠绵有相通之处,而“柳”又有“留”(挽留)的谐音,故汉代人就已有“折柳赠别”(《三辅黄图》)的风俗习惯,古典诗词中用柳来表现离别相思之作更是不胜枚举:“春心自浩荡,春柳聊攀摘。笑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江总《折杨柳》)“枝上子规催去旆,柳条偏系离情。”(李弥逊《临江仙》)“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周邦彦《兰陵王/柳》)“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周紫芝《踏沙行》)
    从周紫芝《踏沙行》中,还可以看到一个别有意味的意象:“飞絮”。周词的“游丝”、“飞絮”,已不是柳条而是柳花了。不同于一般花的瓣片状,柳花呈丝絮状,这一特征,使得柳花很容易随风飘零,更显凄美,亦更能比拟人们离别相思情感的失落惆怅。如苏轼《江城子》前面用柔长的柳条喻离别:“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悲情已现,但后面更以飞絮作进一步渲染:“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离别相思的哀伤尤显浓郁。

[1] [2]  下一页

,高中语文第一册《错误》教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