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5:34 浏览次数:825次 栏目:高三语文教案
梁文一开篇,就直奔正题,锁定范围,指出“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并明确肯定“持续性”主要存在三种类型:时间的持续,空间转移的持续,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紧接着就进入到第一个层面的论述,不枝不蔓,不故作高深。作者首先用两段(即第2,3段)论证音乐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阐述“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为进一步说明音乐艺术离不开重复与变化,作者在第4段以舞台艺术为话题,强调它是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是“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的,观众正是在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的重复与变化中得到美的陶冶的。
行文至第5段,以“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过渡到第二个层面的论述。在这里,作者连用两个典型例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从不同角度论证了绘画艺术也是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持续中重复着、变化着的。
说了音乐,谈了绘画,接下来的便是论建筑,即进入第三个层面的论述。为使前后文如行云流水,梁文这样承上启下:“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尔后,作者如数家珍,一气呵成,列举出一连串实例,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论证了无论是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往往都以建筑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从而使本部分的论建筑与前文的说音乐、谈绘画浑然一体,一脉相承。
能否将说音乐、谈绘画、论建筑的顺序颠倒一下呢?或者直接将说音乐、谈绘画的有关论述割弃呢?不能。因为懂得建筑艺术的人,比起了解音乐、绘画艺术的感知,比起对建筑艺术的感知也来得更快捷。由熟悉到陌生,由浅入深,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的,也是梁文构建“三位一体”,形成“流畅美”的要素所在。
就论证方法而言,梁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法。所举例子至少包括以下8个:①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②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③李公麟的《放牧图》④首都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⑤故宫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后三殿”及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⑥颐和园中的谐趣园;⑦颐和园的长廊;⑧回廊墙上的花窗。
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引述8个例子,不可谓不多,但它们无堆砌之嫌,究其因,得归功于梁文的“分门别类法”,即将8个例子分派到“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中,且随着议论的不断展开而逐一举例论证。综观这些个例证,既有典型性的又有一般化的,既有实举又有虚拟,既有直接举出又有侧面引例。一句话,所有例子经这么“左进”“右出”,“东拉”“西扯”,就毫无累赘之感了。
须知,虽然事实胜于雄辩,但不是例证越多越好。典型的以一当十,一般的十个也于事无补。还有,只从某一个角度去论证,三五个事例就会嫌多;如果从多个角度去论证,九个十个也不算多。况且,论证一个中心论点,也需要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论证,否则论证就乏力,说服力就不强。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它关系到一篇文章的精神、格调和色彩。好的标题能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使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就是这样的标题。它包含着矛盾,孕育着辩证法,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说梁文的标题美,还在于它正副标题搭配。正题揭示了中心,副题标明了范围;正题统率着副题,副题补充了正题。假设只有正题,没有副题,给读者的感觉是空泛的,或者说这顶帽子(指该标题)谁戴都可以;假设只留副题,不用正题,又似乎限谈“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今正副标题搭配,优势互补,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表达效果。
编辑点评:分析深刻,对老师理解课文有帮助;第三部分显得单薄了些(刘真福)。
>>《第六册 第一单元 艺术之美尽收眼底──读《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第六册 第一单元 艺术之美尽收眼底──读《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tag: 艺术 高三语文教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