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三语文教案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学设计

12-26 23:27:05   浏览次数:671  栏目:高三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学设计,

常见文言虚词,是指那些使用频率很高的文言虚词。高考要求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计
20个,它们是: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一)怎样辨别文言虚词的用法
辨别文言虚词的用法,其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这里分述如下:
1、依据相关语句的内容和语气
[例1]具
(1)方是时也,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手?(《师说》)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句(1)中,“既其出”就是既出,即出洞以后,可见这里的“其”是句中助词水译:“咎其欲出者”,就是要责怪那个要出洞的人。可见这里的“其”是代词,可译为“那(个)”;“余亦悔其随之…………”,意思是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可见这里的“其”也是代词。不过,不是第三人称代词,而是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自己”。句(2)中的“其”用在表示推测原因的疑问句中,表示推测的语气,可以译为“大概”。句(3)中的两个“其”用法又不同。前一个用在反问句中,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可见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用在表示选择问的分句中,作连词,可以译作“还是”。这一分句可以译作“还是真的不识马呢?”
2、依据它在句中的作用
[例2]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三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3)百姓皆以王之为爱也。(同上)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同上)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意。(同上)
句(1)中的“以”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可见在句中作介词,应译为“在”。句(2)中的“以”与“小”合在一起作“易”的状语,可见也是介词,可译作“用”。句(3)中的“以”在句中作谓语,可见是动词,可译作“认为”。全句译为老百君王都认为大王是吝啬。句(4)前两个分句是说: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御家邦”是这样做的目的。可见这里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用为”。句(5)的“以”与“教悌之意”在一起作介宾短语,在句中后置,可见作介词,可译为“用、拿”。
3、依据它在文中的位置
文言虚词有的用在句站,有的用在句中,有的用在句末。这种不同的位置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用法。
[例3]
(1)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2)盖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3)每间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促织》)
(4)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蔺列传》)
(5)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同上)
句(1)(2)的“夫”和“盖”都用在句首,作发语词,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不同的是“盖”带有推测的语气。句(3)(4)(5)的虚词都用于句中,依据其在句中的作用,可知(3)(4)为连词。句(3)的“则”

教案《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学设计》,来自www.quxue6.com网!http://www.quxue6.com

与上句的“每”相呼应,表示顺承,可译为“就”;句(4)的“且”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当译为“而且”。句(5)是的“尔”是动词“过”(责怪)的前置宾语,“是”为结构助词,是提宾的飘尘习。同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中的“是”作用相同,不译。句(6)“也”用于陈述句末,表陈述语气,可不译;句(7)的“乎”用于反问句末,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句(5)的“与”用于表推测证据的句子的末尾,强化推测语气,可译为“吧”。
(二)辨别虚词用法应注意的问题
文言虚词在高考中,不仅有单独的试题,文句翻译也一定会涉及到,而且综合叙述、分析题有时也会涉及到虚词。因此在辨别时要特别留心下列问题。
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这一概念与现代汉语的虚词不完全相同,同时不少于文言虚词是从实词借题用或虚化而来,因此有的词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譬如“顾”是动词,意思是回头看,但在“顾吾念之”中的“顾”是转折连词(虚词),相当于“但”、“不过”。又如“而”一般作连词,但“而翁归,自与汝延长算耳”蝇的“而”相当于“尔”,代词,你,是实词。又如“乃”是第二人称代词,但又可以作副词,如“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相当于“才”。
2、分清双音单音
文言中,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节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是一虚一实,发展到白话文阶段,有的变成了双音节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仔细分辨。
[例4]
(1)吾祖死于是,吾你死于是(《捕蛇者说》)
(2)生乎吾前,其闻道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3)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句(1)的“于是”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加用,不同于今天的连词“于是”。句(2)的“从而”是动词“从”(跟随)与连词“而”的连用,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从而”。句(3)的“然而”是代词“然”(这样)与连词“而”(却)的连用,不能混同于今天的转折连词“然而”。又如“因为和句,歌以赠之”中是“因”(于是)和“为”(写)的连,不能混同于现在的“因为”。
3、注意古今变化
要确切分辨虚词的用法,还要懂得它的变化,知道它和现代汉唐事哪些词大致相当。
[例5]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齐桓晋文之事》)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众数虽多,甚未足畏(《赤壁之战》)
(5)今虽死乎此,此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句(1)的“所以”,不同于今之表结果的连词“所以”,而是表示“凭借”的意思。句(2)的“之所以”中“之”中助词,不译;“所以”表原因。句(3)的“所以”也表示原因。句(4)的“足”用在表转折关系的复句中,相当于今之“虽然”;句(5)的“足”用表假设关系的复句中,不是“虽然”,而是相当于今之“即使、纵然”。

[1] [2]  下一页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三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