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12 浏览次数:503次 栏目:高三语文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考点简说】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副词、代词等,文言虚词里包含有“代词”,这与现代汉语不同。
【知识归纳】依据《考试说明》整理18个文言虚词用法。
1、依据课本,归类整理,并配以典型例句;
2、抓住语境,区分用法,注意总结规律;
3、仔细比较,分清真伪,不被假象迷惑。
【方法指导】1、语境分析法
A、依据相关语句的内容和语气,判别虚词用法。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其”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反问,可以理解为“难道”的意思;后“其”用在一个表示选择问的句中,作连词,表示选择,可以翻译成“还是”。
B、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判别虚词用法。
如:注意找出起取独、提宾、提顿、后置等作用的虚词,进而明确句意。
C、依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判别虚词用法。
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君将哀而生之乎”、“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作《师说》以贻之”、“顷之,烟炎张天”、“石之铿然有声者”等句中,“之”字由于位置不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2、关系分析法
例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粗看两个分句句式相同,两个“于”字用法意义当然也该相同,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祸患”与“积”是主动关系,而“智勇”与“困”是被动关系,所以两个“于”字意义并不一样,前一个意思是“从”,而后一个意思是“被”,这是值得注意的。
3、比较区分法(可参见《语文高考导练》)
A、分清虚实。如:“皆以美于徐公”的“以”,应该是动词(实词),意思是“认为”;“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中的“以”,则是介词(虚词),意思是“用”、“那、拿”。
B、辨明用法。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故”是连词,表因果关系,而“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中的“故”用作副词,有“故意”的意思。又“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中的“以”和“而”,作用完全一样。
C、善于把虚词与现代汉语比较。(1)用法没有改变:如“使吾勇于就死也”的“于”与现代汉语“善于”“敢于”的“于”相同。(2)用法改变。如“也”,在文言文中作语气助词用,而在现代汉语中作副词用,表同样、并行等意义。(3)用法完全消失。如“之”的取独作用,“者”的提顿作用等。
D、注意特殊虚词。第一类是兼词。如“诸”(之于、之乎),“焉”(于之)、“盍”“曷”(何不)、“耳”“尔”(而已)等。第二类复音虚词。如“所以”、“然则”、“是以”、“然后”、“无乃”、“何其”等,其意义一般比较固定,但有时也有几个意义,象“所以”就有三种情况,要注意区别,不可望文生义。第三类是习惯用法。如“不亦……乎”、“何……之有”、“无乃……乎”、“得无……乎”“孰与(孰若)……”、“唯……是……”、“为……所……”、“以……为……”、“与其……孰若……”等。
【练习】
1.下列句中“之”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②客之
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③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⑦顷之,烟炎张天。 ⑧宋何罪之有?
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⑩吾欲之南海,何如?
A.⑤⑥/②⑨/③⑦/④⑧/①⑩ B.⑤⑥/①⑦/②⑨/⑧⑩/③④
C.①⑩/②③/④⑦/⑧⑨/⑤⑥ D.①④/③⑦/②⑨/⑧⑩/⑤⑥
2.下列句中的“其”按意义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 )
①百姓多闻其贤,未闻其死也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③君其勿复言,将令斯(李斯自指)得罪 ④欲加之罪,其患无辞乎 ⑤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⑥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⑦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⑧吾子其无废先王之功
A.①②/③⑧/④⑥/⑤⑦ B.①⑤/②⑦/③⑧/④⑥
C.①④/③⑦/②⑧/⑤⑥ D.①③/②⑥/④⑦/⑤⑧
3.下面“乃”字按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吾乃甘宁也!谁敢来与我决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