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5:34 浏览次数:633次 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后人之鉴”
《六国论》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
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祐集》。
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祐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二、写作目的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时,宋王朝虽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它们不断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辽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应答。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苏洵睹之心忧,忧而思救,以为这和战国六国以地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场更加不堪设想,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三、文言知识积累
第一、二段重点词语注释
1. 非兵不利 兵:兵器
2. 战不善 善:恰当
3. 赂秦而力亏 亏:亏损,减弱
4. 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道路(抽象)
5. 或曰 或:有人
6. 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因为,由于
7. 盖失强援 盖:表原因,大概因为
8. 秦以攻取之外 以:凭着,用
9. 其实百倍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tag: 阿房宫赋 高一语文教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