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953次 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床前/明月/光,(221)
疑是/地上/霜。(221)
举头/望/明月,(212)
低头/思/故乡。(212)
两个/黄鹂/鸣/翠柳,(2212)
一行/白鹭/上/青天。(2212)
窗含/西岭/千秋/雪,(2221)
门泊/东吴/万里/船。(2221)
2.在书上标出《死水》每一句的节奏──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2232)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2322)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2322)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2322)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2232)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3222)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2232)
霉菌/给它/蒸出些/云霞。(2232)
……
3.闻一多的“新格律诗”在内部节奏的安排方面,与古代格律诗有什么不同?
(首先,它在古诗节奏的1和2之外,增加了3这个节奏。其次,上下句的节奏形式不像古诗完全一致,体现出细微的变化)
所谓诗歌的“建筑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诗歌字句安排方面的整齐和谐,二是指诗歌节奏安排方面的匀称和谐。
闻一多的“新格律诗”既继承了古代格律诗在字句和节奏安排上的整齐匀称的优良传统,又对此进行了一些革新,使得诗歌的形式更好地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
课外自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比较它与《死水》在“建筑美”方面的不同特点。
了解中国诗歌的音乐美。
吟诵品味法。
请两位同学谈谈闻一多的《死水》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建筑美”方面的不同特点。
分析:
轻轻地/我走了(33)
正如我/轻轻地/来(331)
我/轻轻地/招手(132)
作别/西天的/云彩(232)
那/河畔的/金柳(132)
是/夕阳中的/新娘(142)
波光里的/艳影(42)
在/我的心头/荡漾(142)
……
解答:首先,在字句方面,闻一多的《死水》追求的是整齐划一的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追求的是一种错落变化的美。前者就像国庆阅兵中的行进方队,后者则如国庆游行中的组合人群。
>>《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诗三首》新教案》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其次,在节奏方面,《死水》是32交替,《再别康桥》则是1234兼而有之,显得更为自由。
1.写诗犹如编歌曲。如果歌曲编得悦耳动听,就能吸引听众,就有“美感”。把这个原理用来写诗歌,就形成了诗歌中的“音乐美”。
2.歌词的音乐美首先要通过歌词的音韵和谐(即押韵)体现出来。如《长江之歌》:
你从雪山走来,(lái)
春潮是你的风采。(cǎi)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gài)
……
3.吟诵《长江之歌》(局部),体会其音乐美。
4.再看《死水》的音乐美: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lún)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gēng)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huā)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它蒸出些云霞。(xiá)
……
5.标出《死水》中所有押韵的字,然后吟诵全诗,体会其音乐美。
1.诗歌的音乐美不仅体现在句末的押韵上,而且体现在句中各字的读音的高低错落的变化上。字的低音就是平声(大致相当于现代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字的高音就是仄声(大致相当于现代普通话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古代的格律诗形成了在平仄搭配方面的固定程式。以七言诗为例: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仄搭配的规律一是同一句中平仄必须交错,二是上下句中相同位置的字平仄必须相对。
2.我们再来看《死水》的平仄搭配规律──
,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诗三首》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