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953次 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它在平仄搭配上与古诗相比有更大的自由度,但是平仄搭配的基本原则(一句中平仄交错,上下句间平仄相对)还是基本遵守的。正是因为注重了平仄的搭配,才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具有了音乐的美。
3.再次集体吟诵《死水》,体会其音乐美。
所谓诗歌的“音乐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诗歌的句末要押韵,二是指诗句中字的读音要平仄搭配。
闻一多的“新格律诗”,无论是在句末的押韵上,还是在句中字读音的平仄搭配上,都比古代诗歌少一些约束。这也正是它在“音乐美”方面的“新”的地方。
课外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浅析它在音乐美方面的特点。
了解中国诗歌的绘画美。
涵泳品味法。
>>《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诗三首》新教案》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请两位同学谈一谈徐志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参考答案: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首先表现在押韵方面。如第一节的“来(lái)”和“彩(cǎi)”,第二节的“娘(niáng)”和“漾(yàng)”都构成了和谐的韵律……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其次表现在平仄的搭配上。如“轻轻地我走了(平平平仄仄仄)”一句中的前三字和后三字形成了平仄的交错。“正如我轻轻地来(仄仄仄平平平平)”既构成了一句当中的平仄交错,又跟上句相同位置的字形成了平仄相对的关系。
正是因为《再别康桥》的这些音乐美方面的追求,才使得它非常适合吟诵,读起来琅琅上口。
(师生齐读《再别康桥》,进一步体会其音乐美)
1.写诗犹如画画。唐代大诗人王维主张诗与画的有机结合,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很多都是诗画结合的典范。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你看: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林的缝隙,照在光洁的石头上,清清的泉水缓缓地从石头上流过去。创设了如画般的意境,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
再看他的另一首《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古木”“深山”“径”“钟”活画出一副与世隔绝的空灵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幽深静谧的佛门清净图。体现了诗歌的绘画美。
1.诗歌的绘画美,首先要借助“意象”来表现。“意象”就是诗歌中用来表情达意的某种物象,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清泉”“松”“石”等,《过香积寺》中的“古木”“深山”“径”“钟”“泉声”“月色”“危石”“青松”等。
2.在《死水》中,为了表现“一潭死水”的极丑,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吹不起……漪沦”“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绿成翡翠”“生锈的铁罐”“油腻”“霉菌”等等)
3.诗歌的绘画美,其次要展示出物象的特征。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清”泉、等,《过香积寺》中的“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等。
4.在《再别康桥》中,为了表现对康桥的恋恋不舍,诗人选取了哪些富有特征的物象?(“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等)
,第一单元 《中国现代诗三首》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