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399次 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6.质疑探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质疑探究:课文内容的理解侧重于难解语句;课题探究一:鲁迅与钱钟书讽刺艺术比较(或韩寒与钱钟书讽刺艺术比较);课题探究二:钱钟书妙语赏析。
附课文难点分析:
(1)钱钟书“新解”《伊索寓言》的用意何在?(或: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明确:见研讨问题二。
(2)文段第一句话的意旨何在?
明确:作者在这里借题发挥,意即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简单化、理想化而脱离社会实际,这样有害无益。同时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明确: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戕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
(4)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卢梭主张复古,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进步,也是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是假的恶的丑的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新事物会越来越多,人也会不断长大,必须具有复杂的头脑和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的能力。
(5)“苍蝇”比喻什么人?为什么在“相信进步的人”的后面又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明确:苍蝇比喻那些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的人。作者这样写是顺手讽刺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那只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一方面表明自己谦虚的态度,一方面又讽刺了“苍蝇”一样的人。
学生活动:
课题组就课文内容提问,学生通过讨论自行解决问题。课题探究阶段,课题组派人阐述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自由发问,由课题组成员准备答辩。
「设计意图:把质疑探究的权力下放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专题拓展的课题研究及答辩的质疑形式,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课题组的学习组织形式,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容易形成质疑探究的学习气氛。」。
7.作业设置
常规性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延伸性作业:拓展阅读《围城》,每个小组从中确立一个课题展开专题研究。
>>《第二册 第四单元 《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第二册 第四单元 《读〈伊索寓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