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609次 栏目:高三语文教案
1.“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2.“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3.“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4.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5.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教后记:
1.第一部分的板书设计为:
爱因斯坦:人是社会的
雨果:人生是短暂的────共同点:
加谬:人生是辛苦的────忧郁、悲观
歌德:人生辛苦但无怨
康德:人生是不断的创造──共同点:人生=不断的工作、创造
孔子:生无所息
2.第二部分板书设计:
回忆往事
得到快乐,增强信心,瞻望未来,弥补不足
把握现实 把握现实,献身中华
给人希望、信心、动力
憧憬未来
3.练习设计:
做一个摘抄工作,摘抄人生格言警句。
>>《第五册 第一单元 《人是什么》教案》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第五册 第一单元 《人是什么》教案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语文教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