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与测试题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与测试题

12-26 23:19:43   浏览次数:698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与测试题,
⑦元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
⑧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引入我国。
   ⑨清朝: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5、耕地面积增加
伴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江南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大幅增加,明初耕地总数达8亿多亩,清初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了3亿多亩。
 6、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① 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槔灌溉农田;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
   ②西汉:六辅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儿井;江准、江汉修治天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淤地为良田;汉武帝治理黄河。
   


③三国: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
④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⑤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⑥元朝政府先后修治、会通河和通惠河。连接原有运河,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

7、历朝采取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软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发展,禁止弃农经商。
③西汉时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④东汉时期刘秀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
⑤三国时期曹操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轻摇薄赋、奖励农耕的政策。
⑥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⑦唐初政府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⑧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
⑨金世宗推行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利用黄河古道屯田
⑩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⑾清初政府鼓励农耕,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历代封建王朝还大力推广推行奖励垦荒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但过度的开发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封建国家还编纂农书,推动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
各封建王朝通过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满是足了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缓和了社会矛盾,为农业发展营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封建国家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重点问题精讲
1、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1)、政治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2)、经济
  生产关系的调整(如西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水利工程的兴建,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水源,另外,继承前代的经济成就,也是原因之一。
 3)、民族关系
  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推动各族经济的共同发展。如两汉时铁器传入西域,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
4)、对外关系
  与他国的贸易往来,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国际市场。如唐朝经济发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唐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与各国进行经济交流。
 5)、文化
  科技(历法、著作)有利于安排农事、提高生产技术。两汉时期,正是由于天文历法的进步,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6)、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古代的经济得到发展。例如,宋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由于北方农民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
2、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1)、原因
   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主要部门,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是剥削压迫农民,重视农业有利于扩大经济利益。因此,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2)表现
①初期
     战国兴修都江堰和郑因渠,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水源,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商 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推动了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
②中期
     唐初统治者注重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生产时间得到了保证,赋役负担减轻。唐中期推行两税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兴修水利工程,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分别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农田的水源供给、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③后期
     一条鞭法中的“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1669年实行“更名田”,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这样,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引进农作物和推广种棉,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设立关卡、征收重税和闭关锁国,抑制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与测试题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三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