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17课《曹刿论战》优秀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上】,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原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翻译:曹刿说:“有权位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宫谒见庄公。
要点:鄙,鄙陋,目光短浅。 远谋,远大的谋划,深谋远虑。 乃,副词,于是。 、入,进去,指进鲁庄公所在的地方。 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一层,写曹刿见鲁庄公。
原文:问:“何以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曹刿)问(鲁庄公):“靠什么作战?” 庄公说:“衣服食物这些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要点:何,疑问代词,什么。 以,介词。文言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须放在介词的前面。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条件作战? 衣食安,就是衣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安,“养”的意思;加结构助词“所”,组成名词性词组“所安”,在句子里充当动词“专”的主语。 专,专有,独享。 “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于人”。(文言里,介词“以”的宾语“之”往往省略;“分人”,中间又省了介词“于”。)
原文: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不会跟随(你去作战)的。”庄公说:“祭神用的牛羊、玉器、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据实上告。”
要点:牺牲玉帛,都是祭神用的东西。 牺牲,指牛、羊、猪之类。 玉,玉器。
帛,丝织品。 加,增加,这里有虚报、夸大意。 必以信,必定用诚实的态度
(对鬼神)。 信,信实,不虚伪。
原文: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曹刿)回答说:“小的信用未能取得神的信任,神不会保佑你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狱讼,即使不能—一明察,也必定以诚心来处理。”
要点:孚,大信,动词,取得信任的意思。 福,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虽,即使。 察,仔细考查,弄清楚。 以,按照,依据。 情,诚,诚心。
原文: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曹刿)回答说:“这是尽心于人民的一类事情啊。可以依靠这个条件战一战。(如果)作战,(我)就跟您一块儿去。”
要点:忠,尽己之心,竭诚为民办事。 属,一类。 可,可以。 以,介词,凭,靠,后面省略宾语“之”。 可以,可以依靠(这个条件)。 则,就,那就。 从,跟从。 以上是第一段的第二层,写曹刿问鲁在公。
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翻译:鲁庄公同他(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这个地方)作战。庄公要击鼓。曹刿说:“还不行。”
要点: 乘,四匹马拉的战车,这里作动词,乘战车。 古时作战,击鼓进军,鸣锣收兵。一个“将”字,在结构上与上文“将战”、下文“将驰”照应;在刻画人物性格上生动地写出鲁庄公草率从事的鲁莽态度,更衬托出曹刿的有见识。 鼓,动词,击鼓。 鼓之,击鼓进军。“之”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未可,还不行。
原文: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翻译:齐人三次击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要点:三鼓,三次击鼓(古文表示动作数量,中间不加动量词)。 可矣,可以了。
原文: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翻译:齐军大败。鲁庄公要驱车追赶。曹刿说:“还不行。” (曹刿)走下车(或向下)观察齐国战车的轮迹;登上车轼了望,(然后)说:“可以(追赶)了。”于是追赶齐国军队。
要点:驰之,驱车追赶。 未可,还不能追赶敌人。 视,是近看。 望,是远看。遂,于是,就。 逐,追逐,追击。 这一段,为战后曹刿论述战术原则伏笔。
原文:既克,公问其故。
翻译:战胜齐军以后,庄公问那个原因。
要点:既,副词,已经;克,动词,战胜;其,指示代词“那”“那个”。
原文: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激发(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完了。他们的士气完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有埋伏。我观察他们的车辙混乱,了望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才追击他们。”
要点:夫,发语词,没实在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激发(士兵的)勇气。 再,第二次,省略动词“鼓”。 而,相当“就、则”。 衰,衰落。 竭,尽。彼,他们,指齐军。 盈,充满,这里引申为旺盛、充沛。 测,推测、估计。 惧,怕。 伏,伏兵,埋伏。 靡,倒下。军旗倒下是兵败的迹象。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有人物言谈的记叙、场面活动的描写;人物形象具体、故事曲折生动。但全文以“论”为中心。全文三段。
第1段,写战前,曹刿帮助鲁国作准备。曹刿请见,与鲁庄公论述战前政治准备——必须取信于民。
第2段,写战时,记叙战斗经过,突出曹刿的作用和战术。曹刿参战,辅佐鲁庄公打败敌人。曹刿协助庄公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为战后曹刿论述战术原则伏笔。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上一页 [1] [2]
,第17课《曹刿论战》优秀教案【沪教版五四制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