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5:34 浏览次数:646次 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3.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作者以唱歌为线索,含蓄且富有诗意地描写了翠翠萌生爱情后的甜蜜和对爱情的渴望。朦胧中听到对溪高崖上的情歌,“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当二老因哥哥的死不再来唱歌,她便要求祖父:“你唱个歌给我听听,好不好?”祖父把那晚上听来的歌唱给她听后,她自言自语地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几多憧憬,几多甜蜜,全在状如心形的虎耳草中。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愚夫俗子”原生、自然、淳朴的“爱”,构筑了心目中“爱”的理想王国,讴歌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而,作者笔下的“爱”,有如湘西的山水,充满了自然、清纯和朴素,不沾一点儿世俗。读来令人陶醉,令人向往。然而,即使有“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的甜蜜,但也只是梦境而已,醒后仍然是一片黄昏式的幽远和凄清,以及人与人之间因隔膜而生的孤独。并且好梦难再,翠翠再也没有听到二老唱给她的歌,她“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二老为寻找哥哥的尸首下了桃源;伴随着白塔的坍塌,祖父也无声无息地死了,最后只剩翠翠一人留在渡口,等待一个没有归期的二老。一切美好都归于破灭,令人怆然,更令人深思。
很多人认为,沈从文的小说是一支支优美的田园牧歌。什么是田园牧歌呢?田园牧歌是指以农村生活情趣为题材的诗歌和乐曲。其内容多表达自然清新、淳朴恬淡的农民牧人、渔民樵夫的生活;其乐曲悠扬古朴,能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把人的心境提升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读沈从文的《边城》及其他作品,确实能感受到一种田园式的优美。那苍翠的山,清澈的水,纯朴的人性,以及如水的语言和散文化的结构,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但如果把他的作品当作一支支完整的乐曲来欣赏,就会发现每一个悠扬的音符,都蕴涵着深深的隐忧。对人生命运无法把握的无奈,对民族品德衰退的忧虑,是沈从文所有作品的主旋律。他自己曾说:“问题在分析现实,所以忠忠实实和问题接触时,心中不免痛苦,惟恐作品和读者见面,给读者也是一个痛苦的印象,还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取得人事上的调和。”牧歌只是一种点缀,骨子里弥漫的是永远也抹不掉的“苦”的阴影。朱光潜评价沈从文时也说:“深心里,是个孤独者。”因此,沈从文作品的主旋律是“痛苦”,而不是牧歌式的愉悦。
在节选部分,作者把黄昏、月光和雾这些撩人愁绪的意象作审美对象反复渲染,每一次描写都充满了朦胧的诗意,却又浸透着诗意的悲凉。还把黄昏夕阳与杜鹃哀鸣、纯自然的泥土、草木和甲虫的气味交织在一起写,渲染出凄凉的氛围,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和苦闷,隐隐暗示了悲剧性的结局。
《边城》写的是一个多角恋爱故事,其结局是悲剧。但造成悲剧的原因不是人性的“恶”,恰恰是人性的“善”,引人深思。因此,读《边城》,尤其是节选部分,若仅仅停留在欣赏爱情故事上,那就真如沈从文所说:“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我们要透过故事,去领悟“背后蕴藏的热情”和“背后隐伏的悲痛”。
沈从文说:“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边城》题记)可以说,作者是借助爱情故事,讴歌“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品德,并希望以此来重建中华民族;同时借爱情悲剧隐伏了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纵有“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可我们民族的希望到底在哪里?“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二老能找到回归边城的路吗?翠翠在等待,湘西在等待,整个民族都在揪心地等待!
>>《第二册 第一单元 品味诗意的悲凉──《边城(节选)》教学后记》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第二册 第一单元 品味诗意的悲凉──《边城(节选)》教学后记tag: 教学 高一语文教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