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12-26 23:27:05   浏览次数:526  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A、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B、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②什么是“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待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像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③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④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感情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⑤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感情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感情”?
明确:语言和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情感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⑥“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⑦延伸:用文中所学的道理来解释下面几个例子。
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文章就最简洁。
明确: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五、板书设计
                                      郭老改字 
  
                 (正)李广射虎                           苏轼写诗(正)
                                   要         要
              (正)贾岛论诗                           套板反应(反) 
  
                                           结达到艺术美
 
六、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内容上启示:①语言文字是非常微妙的东西,咀嚼品味语言实在很不简单;②品味语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③品味语言也要独立思考;④运用语言也要努力创新。
写法上启示:①举实例,讲道理;②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
七、总结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提出对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能放松的谨严”,是对那种粗心、自满态度的一种评价;在记述中有分析了众多材料。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了我们的启示,也让我们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