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12-26 23:27:05   浏览次数:526  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五)探查语境
语句的理解,是不能脱开段意或文意去理解的,这就必须从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入手。从上下文去搜寻有关信息,然后借助这些东西去理解句子,这种上下文的范围很广,包括文章本身,如标题、注解、上下段这些内部语境,也可进而扩展到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外部语境。这样,虽是对一句话的理解,其实就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理解文章的语句,还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入手,或从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表达目的入手。不论如何切入,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必须把句子读懂。同时,要注意:任何句子的理解都离不开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14.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教学重点:1、深入领会作者对语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2、提高揣摩、理解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的能力。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交流法
学法指导:大胆质疑讨论,充分调动想像联想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据《战国策•魏策四》记载:有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却又驾着车往北走。为他去楚国为什么要朝北走,那人说,自己的马跑得快,费用充足,车夫的技术很高,什么地方都能去。他不知道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离目的地越远。
大家已经知道了,这段话说得是成语“南辕北辙”的故事。这条成语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解答:以此比喻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
那么,针对这条成语,我如果从反方向来思考,对这个人的行为给予肯定,可不可以呢?
通过议论得出结论。(例:它可以赞美人的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
根据这个成语从两个不同角度的理解,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人说“大胖子往往小心眼”或“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我们应不应该给予肯定呢?这两句话出自钱钟书先生的散文《读<伊索寓言>》。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享誉海内外,被译成多国文字,而他的散文《读<伊索寓言>》,想必大家就比较陌生了,在这篇散文中,钱先生用饱含哲理的语言向我们诠释了《伊索寓言》中的九则故事,如果单从寓言本身来说,大家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可一旦有了深刻的含义,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本文的语言又含蓄、隐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作品,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充分运用想像、联想能力来解决问题。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腊著名的语言汇编。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萨摩斯岛上的一位名叫伊索的奴隶所作。传说中的伊索,面貌丑陋,才智超群,善讲寓言故事,曾争得了自由。但最后因攻击权贵,被加以“亵渎神灵”的罪名,投岩处死。
《伊索寓言》实际上是后人收集加工而成的,里面还夹杂有印度、阿拉伯和基督教的故事。它主要反映的是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了他们丰富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其中大多数是动物故事,形象生动、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艺术上普遍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是各种动物、植物及非生物人格化,像人一样思考、言谈和行动,形象地再现了现实生活。
《伊索生活》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讲了一个道理,千百年来,人们在阅读时也在理解、领会着这些道理。然而,社会和时代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今天的人们再阅读《伊索寓言》是否会有一些新想法、新感受呢?这需要有质疑的精神,需要对社会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有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而这些,又恰恰是同学们所欠缺的。如何去做呢?仔细地阅读一下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相信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杰出的学者。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一生潜心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均有深入研究。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谈艺路》(1948年)《管锥编》《宋诗选注》《旧文四篇》、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等,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是其一生的代表作,最能体现他机智隽永、才情横溢的艺术风格,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部难得的佳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受到中外读者的喜爱。
这篇《读<伊索寓言>》选自钱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文中对许多人生哲理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细心研读,将获益良多。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整体结构
本文是一篇读后感。结构为“导入-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一(1-3)由人性的某种弱点而导致的偏见谈到由此形成的历史观,引出下文。
二(4-12)重读《伊索寓言》的新见解、新感受。
三(13)作者与卢梭对《伊索寓言》的不同看法。
四、阅读第一部分,质疑解难
   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明确: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犹如大人喜欢小孩子。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喜欢小孩子含有卖老的成分。
   2、“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的意味怎样理解?
     明确:前一句说“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接着就对“卖老”这一点申述理由,正因为相信现代的一切都比古代进步,所以会“卖老”。这句话不无讽刺意味。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当然是大大进步了,但是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一方面,要说“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是进步,以致“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缺乏自知之明。
  3、“三重安慰”的意味又怎样理解?
     明确:“三重安慰”都是讽刺。所谓“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就是远比古代狡猾;所谓“进化”,实际上就是越来越狡猾;所谓“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际上就是对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