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二政治教案大全,高中政治教案,http://www.quxue6.com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文化创新
博采
众长
发展本民族文化
取长补短
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文化多样性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
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 的胸怀, 的气魄、 的态度。
4.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
世界优
秀文化
海纳百川
熔铸百家
科学分析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 、民族文化与 的关系。
2.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 ”和“ ”;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 ”和“
”。
传统文化
外来文化
守旧主义
封闭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
历史
虚无主义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在立足现实和时代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推陈出新,从传统走向现代,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挖掘其丰富的内容,为“先进文化”的建设服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具有超越时空、超越阶级的品质,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朽的生命力,博大精深、耐人寻味。例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仁政”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有益于社会秩序和谐与结构稳定的“仁信礼让”等道德规范;
“参天地、赞化育”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思想等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学习和掌握它们,对于自己立身行事,为国家、为人民建功立业,是会受益匪浅的,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作为儒家学说经典的《论语》《礼记》等传入西方,启示和鼓舞了西方启蒙思想家。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的“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儒家学说曾对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对他著名的“单子论”产生过直接的影响。近代欧洲的一些文化名人,如伏尔泰、歌德、雨果,都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汲取过营养。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
(4)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大亏的。
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3.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要对传统文化超越创新,就意味着突破,意味着创造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不失民族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的新文化、新文明。在这里,超越创新和批判继承是相辅相成的,批判继承是超越创新的基础。没有批判继承,所谓超越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反过来,超越创新是批判继承的必然要求,没有超越创新,所谓批判继承就毫无意义。所以必须既坚决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倾向的民族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又高度警惕和防止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传统保守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对我们来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坚持把批判继承和超越创新辩证统一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又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赋予它以崭新的时代意义,使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努力开拓、创造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例1] (20xx·海南单科)就文化而言,“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这句话所体现的关于文化的正确观点是 ( )
①尊重各民族的文明成果,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文化,都值得我们弘扬
③文化交流促进各个民族的文化创新
④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