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二政治教案大全,高中政治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精神
精神力量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物质力量
社会发展
个人的成长历程
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1.文化的含义
“文化”一词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赋予多个定义,“文化”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多义性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广义的理解,将人类有意识参与的一切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均理解为文化,提出文化就是人的非生理部分的总和,即除了人的生理本能之外的所有要素都属于文化的范畴,这种广义的“文化”同“文明”的含义相近,如大汶口文化、周口店文化。
(2)狭义的理解,认为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文化生活”中使用的文化概念,是介于上述两个观点之间的,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个组成部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1)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2)我们所讲的“文化”,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同于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
2.文化与文明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范畴。
(1)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①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与自然相比较而言的。文化越发展,表明人类的发展越是依赖于自己创造的文化世界。文明是同野蛮、无知和愚昧相对立的,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
②文明主要是指人类活动的结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过程、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手段。
③文明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而文化则包括人类活动的一切结果,其中既有积极成果,也有消极成果。
(2)文化与文明的联系
文化与文明又不可分割地联系着: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地也就越高。文化进步与文明水平的统一通过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来,通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而具体化。
注意:“文化”与“文明”是两个内涵不同、外延有异的概念。“文明”的涵义比“文化”广泛得多。一方面,“文明”具有与“文化”相同的内涵,即指精神或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外延与“文化”不同,比“文化”的外延大。
3.文化的力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当今时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力量越来越大。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民族的独立和振兴,民族精神的发扬和光大,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持。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的顽强生命力,植根于几千年延续发展的中华文化。正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凝结成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中华文化蕴涵着很强的创造力,激励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不断去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华文化又具有很强的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
注意:不能把文化直接看作是一种物质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具有两面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制约和阻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与发展。
[例1] (20xx·广东)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 )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解析]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著名的音乐作品,一经问世即产生持续广泛的影响说明A是正确的。题中不能体现文化形式的“丰富”,不选B。文化的发展虽由社会实践推动,但作为社会意识范畴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并不一定同步,不选C。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知识分子作用虽然重要,但也仅是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不能以部分替代整体,故不选D。
[答案] A
[例2] 下列对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文化是人所特有的,是人与生俱来的
B.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因为文化只能是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C.人类的精神活动属于文化范畴,而精神活动的产品属于其他范畴
D.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含义和特点,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但并不是天生的,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因此文化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A项错误,D项正确。纯粹“自然”的东西一定不能称之为文化,但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B项不应选。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文化,C项错误。
[答案] D
[例3] 几年前,当中国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的时候,亚洲某国已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对此有关专家强烈呼吁不要冷落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体现了 ( )
①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④文化是不可取消和更改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通过传统节日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是传统节日随着社会发展也会发生变化,因此④是错误的。
[答案] A
[例4] 16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 )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只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产生影响
D.文化一旦产生,就会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解析] 文化力量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要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在实践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故A错误。文化不仅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产生影响,还会对个人产生影响,故C片面。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文化才会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故D错误。
[答案] B
[例5]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