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2-26 23:19:43   浏览次数:883  栏目:高二历史教案

标签:高二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公教”一词源自拉丁文catholica,原意为“全世界的”和“普遍的”。天主教自称是惟一的公教,并以罗马为中心,故又称罗马公教。16世纪传入中国后,其信徒所崇奉的神称为“天主”,故在中国称天主教,或音译为“加特力教”。
自9世纪中期起,教会统治阶层日益腐化,经济上横征暴敛,欺诈盘剥;许多教皇软弱无能,威信急剧下降。以后教皇又与世俗王权进行了长期的夺权斗争,13世纪初,教皇权势臻于鼎盛。但是,14世纪教廷势力急剧衰落,到15世纪初期,教皇威信降至最低点。
天主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它把整个封建西欧联合为一个庞大的政治体系。多少世纪以来,它的权势和财富在增长,它的腐败也在随着加深。15世纪后半期,英、法、西班牙等西欧国家都走向中央集权,逐渐摆脱教皇的控制。罗马教廷的收入越来越减少,就不择手段地聚敛钱财,15世纪末16世纪初已经达到不能容忍的地步。教会贪污受贿,敲诈勒索,裙带关系有增无已,出售神职习以为常。它设立了许多挂名的或闲散的官职,专供出卖。据统计,单是在1520年,就有大约两千个官职是卖出去的。天主教会变成了一个腐朽的官僚机构。教会各级上层人士都过着奢侈淫佚的糜烂生活。瑞士一个主教不但对教士的放荡犯罪行为放任自流,而且向他们按私生子的数目收款,名为实行惩罚,实为中饱私囊,由此得了一大笔钱。在法国,有的教士竟然把自己的住处变成赌窟。在意大利,有的教士为了侵吞病人财产,竟与医生合谋毒死病人。教皇英诺森八世在位时(1484~1492),有人问他的一个大臣:“为什么犯罪的人不受上帝惩罚?”这个大臣竟公然回答说:“上帝不愿罪人死去,愿意让他活着出钱。”教会还出卖“免罪符”──一纸空文,胡说只要买了它,就能免罪,死后就能升入天堂。教会的丑闻和聚敛行为不胜枚举,引起社会上的极大愤慨。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教会十分猖獗,它一方面阻挠统一,一方面把德意志作为重要的搜括对象。流入罗马教廷的财富每年达30万金币,人们称德意志为“教皇的奶牛”。
同时,西欧在政治上处于分散状态,基督教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取得了支配地位,垄断了西欧的文化教育。基督教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结成国际性组织。教会利用它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哲学、科学、文学都成为神学的附庸,为神学服务。教会认为凡与信仰无关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它让人民“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31页。)教会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宣扬蒙昧主义,实行愚民政策,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了树立神学的权威,教会把古代科学文化视为“异教”而横加摧残。教皇格里哥利一世(590—604)在其所著《对话录》中说:“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他下令烧毁藏书丰富的古罗马图书馆。在教会怂恿下,许多古代建筑、雕刻和书籍被破坏,修道士刮去古代羊皮纸手稿上的字迹,去抄写神学教义、信条、神奇故事、修道院编年史等等,致使许多古典学术著作毁灭而失传。基督教神学否定人生,否定现实,追求“天堂”幸福,提倡禁欲主义,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按照基督教义“原罪”说,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原生活在乐园,过着美好幸福的生活,后因偷吃了禁果,遭到上帝的惩罚,被驱逐出乐园,堕入永劫不复的尘世。因而此生此世就是有罪的,一切世俗活动都是人类堕落的后果。这就是“原罪”说的内容。既然人生就是一个苦难的历程,人的罪孽,就只有求助于教会,用忏悔、祈祷来求得上帝的恩泽,从罪恶中解救出来,死后才能进入天堂。上帝主宰一切,人是上帝的奴仆、上帝的羔羊,只能忠顺地听从上帝的摆布。教会把现实世界说成是与“天国”对立的罪恶世界,人们只有弃绝现实的物质享受,克制欲念,才能求得死后进入“天堂”。
“文艺复兴”
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时期(14~16世纪)。该词源于意大利文Rinascita,一般多写为法文Renaissance,原意为“再生”或“复活”“复兴”。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奥•瓦萨利(1511—1574)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此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时却衰败湮灭,直到此时才获“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但此时的文化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反封建斗争的反映,故此名称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地表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4页。)文艺复兴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德、法、英、西班牙、尼德兰等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
薄伽丘
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作家。佛罗伦萨一个商人的私生子,少年时代曾在那不勒斯习商,后又改读教会法典。在逗留那不勒斯的这段时期,由于有机会参加宫廷的一些社交活动,结识了一些学者,扩大了在文化领域中的视野,并开始摹仿当时盛行的雕琢堆砌的文体,自习写诗,1340年左右,回到了斗争激烈的佛罗伦萨,投身政治活动。薄伽丘拥护共和政权,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曾在佛罗伦萨共和政体中担任掌管财政的职务,先后七次代表共和政权出使意大利各城邦及法国等地。1350年结识了彼特拉克,建立了亲密的友谊。著有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小说等。早期作品大多赞美青年时代的情人“菲娅美达”。《菲洛哥罗》(1336—1338)是第一部散文体长篇小说,用托斯卡诺方言写成,叙述一对不同宗教信仰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牧歌《亚梅托的仙女》(1341)采用神话题材,歌颂纯洁的爱情,具有隐喻诗的特点。书函体小说《菲娅美达的哀歌》(1345),摆脱了古典和神话题材的套子,开始描写现实生活,对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种种感受作了较细腻的刻画,被认为是欧洲文学中第一次出现的“心理小说”。薄伽丘最优秀的代表作、用佛罗伦萨方言写成的故事集《十日谈》(1348—1353)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作者通过十个避难的男女青年讲故事的形式,一方面以犀利的笔锋,辛辣地嘲讽教会的黑暗、罪恶,尖锐地抨击僧侣的奸诈和伪善,无情地鞭挞了封建贵族的堕落、腐败;另一方面,他赞赏平民、商人的聪明才智,赞扬妇女的善良、深情、机智,维护社会平等,坚决反对禁欲主义,热情地描绘和歌颂现世生活和纯洁的爱情,鲜明地表达人文主义思想。《十日谈》共有一百个故事,大多取材于历史事件、中世纪传说、东方故事、宫廷里的传闻以及发生在佛罗伦萨等地的真人真事。薄伽丘采用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串连起来,使全书浑然一体,并且语言精炼、生动、幽默,历史人物描写细腻。它为意大利艺术散文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先河。但也有不少糟粕,如过于渲染情欲和庸俗的趣味,赤裸裸地表现个人享乐主义等。他最后一部文学作品《大鸦》与以前的创作思想形成了对照,表现了作者后期思想的动摇。晚年,潜心钻研古典文学,主持但丁《神曲》讲座。著有《但丁传》《异教诸神学谱系》等作品,其文艺理论为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二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