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二历史教案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2-26 23:19:43   浏览次数:883  栏目:高二历史教案

标签:高二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人文主义者。生于佛罗伦萨共和国。早年的动荡生活、但丁的影响,以及当地文化的熏陶,对彼特拉克未来的成长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尤其喜欢古典作品。1316年起,他先后在法国和意大利学习法律。1326年成为天主教教士。1332年至1333年游历欧洲各地,广泛搜集古代希腊、罗马的著作,是当时最早搜集、研究古典著作的学者,开创了研究古典文化的新风,并从中发现了一种不以神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首先提出“人学”同“神学”的对立,所以他被称为“第一个人文主义者”或“人文主义之父”。1374年,罗马市民起义反对贵族的暴虐统治,他虽已70高龄,仍写信支持。彼特拉克的生活有一个时期是放荡的,他的思想和活动也都充满了个人主义色彩。这些都是早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特征。但是,他在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中所起的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不会消逝的。
《歌集》
彼特拉克写过很多诗篇,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是用托斯卡纳方言写的描述爱情的十四行体抒情诗集《歌集》。他突破了禁欲主义、神秘主义以及经院哲学的束缚,直接描写爱情,反映喜怒哀乐等内心感受,并且赞美大自然。诗中弥漫着资产阶级“人情味”,具有浓厚的反封建的色彩,充满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他缅怀古罗马的“光荣伟大”,渴望意大利的和平统一,指明意大利复兴的道路。他抨击罗马教廷“是黑暗的监狱”,是“野蛮凶狠的庙堂”。彼特拉克的诗篇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开创了一代诗风。1341年他在罗马接受“桂冠诗人”称号。
拉斐尔
拉斐尔(1483—1520),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建筑师。出生于佛罗伦萨以东的乌尔宾诺城一个画师家庭。幼承家学,是他父亲的一个得力助手。约1500年开始从师学艺,1504年到佛罗伦萨观摩达•芬奇等大师的作品。1508年应教皇之聘到罗马,为梵蒂冈教皇宫廷绘制壁画,并参与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工程。拉斐尔自1508年底到罗马,直到后来他病死为止的10多年中,始终在罗马忙碌地工作着。临死那天,他还带病坚持对《基督改变像貌》一画着墨上彩。他不满足于前人的格式,在作画时不仅参考前人的优秀作品,还尽量使内容具有时代的新意。他经常和人文主义者、诗人交换意见。他的许多作品不仅表现宗教题材,还刻画出人们的精神活动。他以画圣母像著称,所画的多幅圣母像,都体现了人间女性的美和母性的慈爱。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斯廷圣母像》。此外,他还有名画《雅典学派》《教义的争论》《神学女神》等多幅。他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一齐被誉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赎罪券
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之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谁想要重新获得,必须悔罪做善功以赎罪,这样才能获得“免罪罚”。天主教还认为,每个人的能力有限,须靠耶稣救赎之功。因耶稣钉在十字架上所立的功劳是无限的,加上圣母和其他圣徒们的多余功劳,形成了教会的“功劳宝库”。个人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补之。教皇和主教对教徒施行“大赦”,即以此说为依据。14世纪以来,这类“免罪罚”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这成了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16世纪60年代,售卖赎罪券的做法被废止,但免罪罚的原则仍保持不变。
宗教改革前夕的德意志
十五六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也出现了手工工场。商业相当繁荣,从东方运到意大利再转往北欧的商品,需要从德意志过境。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城市经营对外贸易。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在政治上,德意志除了七大选侯之外,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帝国的骑士,交通不便,关卡林立,币制庞杂,局面混乱。经济的分散性不利于政治统一,而政治不统一又影响经济发展。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十分复杂,矛盾的集中点就是天主教会。
在德意志,教会和世俗诸侯掌握着最大的权力。他们的领地俨然是独立王国,但是他们之间也有矛盾。世俗诸侯不满德意志教会的横行无忌,他们不但反对财富流向罗马,还觊觎教会的巨大财产。骑士阶层已经日渐没落。随着火药和步兵作用的增大,他们的地位已经大大下降,收入不多,甚至债台高筑。他们既反对诸侯的专横跋扈,也嫉视教会的富有。市民阶层,即富裕的手工业者、商人、新兴的工场主,受教、俗诸侯的压迫,他们反对对发展经济的限制,不满意教会的特权,嫉妒它的财产,想把送给教会的钱用来发展自己的企业。他们当中的激进派要求用“廉价教会”来代替想尽办法压榨勒索的封建教会。城市中的平民群众,如破产的手工业者、帮工、日工、广大农民,生活十分困苦。境况尤其悲惨的是农民。农民遭受着教、俗封建主、商人、高利贷者的层层盘剥,肩负着什一税、地租、人头税、战争税、死亡费、结婚费、财产转移费和劳役的繁重负担,面临着挖眼、割鼻、截指、断手等刑罚的威胁。他们燃烧着对教、俗封建主的怒火。15世纪末,秘密组织“鞋会”在南部一带的农民当中发展起来。农民在旗帜上画着一只鞋子,表示决心和穿长靴的贵族对抗。一些地方性的起义已经在不断地爆发。教士集团内部情况也不一致。上层人物行为堕落,生活腐化,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低级教士出身平民,收入微薄,生活接近普通群众。他们对于上层人物同样心怀不满,自己也想分享教会产业。因此,德意志的一切社会矛盾都围绕着教会剧烈地发展着。教会统治集团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一场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1483—1546)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
1483年11月3日,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东部萨克森州的一个小山村。1501年,路德18岁的时候进入了爱尔福特大学读书,1905年他获得了神学硕士的学位。后来,他又进神学院学习,1507年成为教士,1508年在爱尔福特大学执教哲学。1512年,路德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不久应聘为萨克森维登大学哲学和神学教授,以后长期在该校任教。
路德在1511年朝拜罗马教廷时,亲眼看见教皇和教会的腐朽和贪婪,因此,他强烈反对封建教会的统治,主张建立一个“廉洁教会”。路德从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出发,提出要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开始着手创建自己的宗教学说──“因信称义”说。他认为一个人灵魂的获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什么教会的繁琐仪式。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的特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二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