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二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十日谈》
在西欧各国中,意大利得风气之先,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产生了第一批优秀的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1313—1375)和他的诗友彼特拉克(1304—1374)是其代表。当时正是十四世纪中叶,在整个欧洲,以封建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在政治、经济、以至思想领域内,还是占着全面统治的地位。就是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也不过疏稀地出现在它北部的几个城市罢了。封建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的近代过渡,这一历史过程还只刚刚开始。正是在这资本主义才只透露曙光的时期。薄伽丘写下他的代表作《十日谈》(约1350—1353)。
1348年,欧洲中世纪,一场可怕的瘟疫爆发了。繁华的佛罗伦萨丧钟乱鸣,尸体纵横,十室九空。人心惶惶,到处呈现着触目惊心的恐怖景象,仿佛世界末日已经来到了……薄伽丘在他的巨著《十日谈》里,一开头就通过许多给人以真实感的细节,描绘出一幅幅阴暗的画面。小说就在这样一片悲惨的气氛中开始。
在这场浩劫中,有十个青年男女侥幸活了下来,他们相约一起逃出城外,来到小山上的一个别墅。只见周围尽是一片青葱的草木,生意盎然;别墅又修建得非常漂亮,有草坪花坛,清泉流水,室内各处都收拾得洁静雅致。十个青年男女就在这赏心悦目的园林里住了下来,唱歌跳舞之外,每人每天轮着讲一个故事,作为消遣,住了十多天,讲了一百个故事。
从一座触目凄凉的死城,忽然来到阳光灿烂、歌声欢畅的人间乐园,这一对比是强烈的,叫人眼前顿时为之一亮。这柳暗花明又一村、换了人间的境界,可说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就象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的森严统治下解放出来,人们忽然发现,原来这姹紫嫣红的现实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值得歌颂啊!
象处在历史过渡时期的许多先驱一样,在薄伽丘身上,既有战斗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落后的一面。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在《十日谈》中,既有吹响了反封建号角的战斗篇幅,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封建说教气味很浓厚的东西。例如全书最后一个故事,篇幅特别长,因此可说是作者特别用心撰写的;这著名的故事赞美“贤达”的克丽雪达逆来顺受,不管丈夫怎样折磨她,夺去了她的一子一女,驱逐她出门,她总是表现出基督教所宣扬的谦卑柔从的“美德”。她的使人感动的全部事迹,只是甘心做一个任人摆布、没有人格的家庭“奴隶”罢了。
1471年,《十日谈》在威尼斯出版,这是这部巨著的最早版本,当时欧洲才开始使用印刷机;接着在1472年、1478年,又相继在曼杜亚等城市出版。1492年威尼斯又出版了《十日谈》的第一个木刻插图本。总之,在十五世纪,《十日谈》印行达十版以上;在十六世纪又印行了七十七版。这充分说明了这部以新的文学形式出现的短篇小说集在当时深受欢迎的情况。
《十日谈》对十六、十七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国乔叟的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在全书的艺术构思上受《十日谈》的启发,其中有三个故事(管家的故事,学者的故事,商人的故事)取材于《十日谈》。法国玛格利特•德•那伐尔的《七日谈》(1559)更是在格局上完全模仿《十日谈》的一部故事集。英国莎士比亚写于十六世纪早期的两个喜剧《辛白林》《善始善终》,那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来自《十日谈》。法国莫里哀根据《十日谈》的第七天故事第四写成喜剧《乔治•唐丹》(即《受气丈夫》1668)。德国启蒙时期的莱辛,把《十日谈》中的“三个戒指”的故事接过来,写成诗剧《智者纳旦》(1779),反对宗教歧视和民族仇恨,宣扬信仰自由。此外,像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家维加所写的两个喜剧,法国的寓言诗人拉封丹所写的《故事诗》,以及英国的诗人锡德尼,德莱顿,济慈,丁尼生,美国的诗人朗费罗等都曾经从《十日谈》里取得了他们的作品的题材。《十日谈》故事摘录
杨诺劝教(第一天故事第二)
巴黎有个丝绸商,名叫杨诺,和一个犹太商人十分友好,几次三番苦劝他抛弃犹太教,改信正宗的基督教。最后,那个犹太教徒表示,如果非要他政变信仰不可,那他先要到罗马去考察一番再说,看看天主派遣到世上来的代表(教皇)气派究竟怎样。他果真赶到了罗马,在教皇的宫廷里他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
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犯着“贪色”的罪恶,甚至违反人道,耽溺男风,连一点点顾忌、羞耻之心都不存了;因此竟至于妓女和娈童当道,有什么事要向廷上请求,反而要走他们的门路……
他又继续留意观察,把这些寡廉鲜耻之徒的贪得无厌、爱钱如命、买卖圣职等所作所为,全都看在眼里。触目惊心的情况使那个严肃的犹太人提出这样一个结论:罗马才不是什么“神圣的京城”,乃是藏污纳垢之所:教皇、红衣主教,这些人本该是基督教的支柱和基础,却无恶不作,无非要叫基督教早些垮台,有一天从世上消灭罢了。
至此,读者一定会象杨诺一样,以为他再也不会皈依基督教了吧;可是薄伽丘显示了一位短篇小说作家的技巧,让亚伯拉罕把话头一转,使故事得到了一个出人意外的结局:“可是不管他们怎样拼命想把天主教推翻,它可还是屹然不动……这么说。你们的宗教确是比其他的宗教更其正大神圣。”因此他竟下了决心,到教堂去接受基督教的洗礼了。
瘸子求医(第二天故事第一)
一开始就是闹哄哄的场面,只见全城的人都在忙着把那些跛脚的、疯瘫的、瞎眼的,以至各种各样畸形残废的人都找了来,涌向教堂,他们热切地期待着奇迹的降临;原来据说有一位“圣徒”升天去了,只消碰一碰他的圣体,就会百病消除。人人都在热切地盼望着奇迹降临,谁知来了三个卖艺的小丑,说是瘸子求医,于是假戏真做,还居然惟妙惟肖,存心让人上个大当。这可犯了众怒,那个“瘸子”为此挨了一顿好揍,还险些儿送了老命。在人人都成了愚夫愚妇,都迷信奇迹的时候,开这么一个玩笑,需要一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泼皮精神。同样,写这么一个故事,把这宗教狂热还原为一场荒谬可笑的活剧,清楚地摊开到人们的眼前来,恐怕同样是众怒难犯的事,同样需要拿出些勇气来吧。薄伽丘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天使出丑(第四天故事第二)
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摇身一变,披上一件法衣,居然成了亚尔贝托神父。“本来是只吃羊的狼,现在竟变成了牧羊人”,而且声誉日增。他编造一套神话,把一个头脑简单的妇女骗上了手,使她还以为是蒙受加百列天使的垂爱,不胜光荣之至。但是这个披着天使外衣的神父的奸计终于败露,他被当作一头畜生牵到威尼斯广场去示众,他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在题材类似的一组故事中,要算这一篇最叫人拍手称快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第六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