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第一专题 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专题 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12-26 23:19:43   浏览次数:444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一专题 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C、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D、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E、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
 ②军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进攻主,减少了军费开支。
  B、将兵法→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③教育措施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
  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2、成效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失败原因
 ①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③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4、评价
 ①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五、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
1、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2、内容 
 ①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征收银两。
 ②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3、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附:
1、我国古代改革或变法的分类
  ①富国强兵的改革: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
  ②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③封建王朝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
  ④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变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②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强弱对比。
  ③最高统治者的态度。
  ④改革的策略方针与用人是否得当。
  ⑤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
3、古代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
  ②革除社会弊病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
  ④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必将遭到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考点2 中国近代的变法与改革
一、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内容 
   ①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代表企业)。
   ②以“求富”为旗号,创办民用工业(原因、代表企业)。
    ③筹划海防,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成立了海军衙门。
   ④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2、失败原因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技术。
   ②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
   ③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
   ④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3、评价: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戊戌变法(1898年)
1、背景
   ①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后,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2、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3、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维新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4、局限
 ①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说明维新派的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
 ②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5、失败原因:
 ①主观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有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脱离了人民群众,终于失败。
 ②客观上: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如慈禧太后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各省官员大多对变法阳奉阴违,并不真正实行。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反革命集团政治经验丰富等。
6、启示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7、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8、意义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②戊戌变法又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考点3 中国现代的改革
一、改革的前提、内容、目的、实质
1、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2、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3、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二、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内容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第一专题 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专题 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相关文章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免费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三历史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