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一专题 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隋炀帝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加强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元世祖时,为解决运粮困难,开凿会通河、通惠河。
3、历代治黄工程:
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人江河再流人海洋;
西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
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修筑旧渠和堤塘;元世祖征发军民治理黄河。
4、海塘工程:为防止潮汐灾害,五代十国时,吴越在钱塘江边修筑海塘,使万亩水田免于水患。
5、建筑工程:
①赵州桥。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②万里长城。从战国到明,历代都修建长城。最重要的是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③隋唐长安城。十三朝古都,唐长安城的布局和特点。古代都城建筑的典范。
④明清北京城。1417年明政府开始营建北京,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北京城有三重,从里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和京城,是古代东方建筑的杰作。
考点三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梳理
1、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
2、西汉前期: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
3、隋唐时期:封建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商业也呈现繁荣景象。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唐都长安的城市建设表现出极高的水平。
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
税;
4、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 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
5、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丁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和甘薯,清代广泛推广;
6、清朝前期: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大批城市产生。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考点四: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一、知识梳理
1、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
3、两汉:汉代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汉代的铜钱重量几经变化,至武帝铸五铢钱才稳定下来。
4、三国:那时货币减少,布帛、谷物成为主要的流通手段。曹魏曾以法令形式废止铜钱,使用实物交易,以后行废不定。
5、隋:仍铸五铢钱,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旧币,有利于贸易的发展。
6、唐:唐初改革币制,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新铸的“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7、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纸币的推广,减轻了商人携带金属货币的负担,有利于商品交换,反映了商业的高度发展。
8、明初:主币是纸钞,辅币是铜钱,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交易。到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考点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古代,这种不平衡明显地表现为南北经济差距较大。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中心。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主要是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中心逐渐南移。
一、知识梳理
1、奠基: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①春秋战国寸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②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③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④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①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②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4、开始赶上:南朝末年。南朝时期,江南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5、开始南移:隋唐。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继续南移:五代。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7、超过:宋朝。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作物,“苏湖熟,天下足”。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元朝时,出现南粮北调。
8、巩固和发展: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第一专题 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