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三历史教案大全,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一专题 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
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④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2、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②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③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
④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
⑤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
3、评价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考点2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
一、原始社会
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
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三、封建社会
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
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天朝亩田制度》。
①内容:
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
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五、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考点3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一、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1、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2、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3、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二、汉朝:编户制度
1、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徭役、兵役等。
2、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3、影响
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②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三、隋唐:租庸调制
1、原因
①吸取隋亡教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第一专题 世界民主政治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