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二单元复习优秀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此后,孩子总爱向花盆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有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长着一颗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 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满分啊。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①母亲和孩子对小瓜苗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②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忽略”?
③根据语境揣摩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说出它的表达作用。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了眼睛。
④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满分?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她们的区别在哪里?
⑤文章最后一句话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
⑥《忽略》与我们学过的《十三岁的际遇》、《伟人细胞》相比,在叙事角度上有何不同?如果改成与这两篇课文同样的角度,你打算将题目改为什么?
参考答案:
第2单元
第一课时
1、cháng yang miǎo chán chéng lòu juān
2、尤—犹 头—投 贻—怡 声—生
缭 雅—鸦 3、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4、D 5、①⑴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⑵时有物外之趣⑶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⑷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⑸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②⑴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⑵又留蚊于素长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做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⑶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③夸张和比喻。“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现,长足与鹤相像,这里运用了联想。④既照应前文,又为下文铺垫。⑤怡然称快,怡然自然,呀然惊恐⑥既反映了小孩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 6①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②“每一件美好的事物”,包括大自然。③好奇 疑惑 不可思议 心头一震④我们应该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来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⑤要求:言之成理。
第2课时
1. D 2. D 3. 运用比喻。“北大”是本体,“河流”是喻体,比喻词“是”,这个补语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北大历史悠久,表达了作者对北大未来的美好祝愿。
4.①贾里主动拿一套破损的书,以外地引起轰动。 ②.谁摸到谁倒霉 补了钱大家扯平了。 轮到自己的可能性有多大,前外不能把破书给我。 ③.贾里:做小事的,就是普通人。 爸爸:只要善于做小事的人,才能干成大事。 5.①母亲认为瓜苗过几天会死的, 孩子则认为瓜苗会长成大苗,会结出西瓜的。 ②.a 母亲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 b.拔了,这有什么哭的; c.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呀,真厉害,得了满分。” ③.表现了孩子坚定的信心,透出惹人喜爱的稚气。 ④.老师惊讶他的想法,给了满分。 她们的区别在于为何对待孩子的想法。 ⑤.表现了孩子失望的心情。 ⑥.《忽略》以“母亲”为主体。《十三岁的际遇》以“我”为主体。《伟人细胞》以贾里为主体。共同点都将孩子作为叙述的主体。 可改为“遗憾”等。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上一页 [1] [2] [3] [4]
,第二单元复习优秀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