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二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19课《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长春版八年级上】,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
(3)教师小结: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深层研讨。
1.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等人寻找桃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现实社会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慨叹。
2.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么看?
(1)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由快乐,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的理想境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2)作者的这一理想是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否定和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四、巩固与创新性应用。
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五、作业。
1.研究性作业:查找有关陶渊明的资料及其诗文,分析陶渊明的特点,以“我眼中的陶渊明”为题总结出来。
2.基础性作业:背诵课文。
2/2 首页 上一页 1 2上一页 [1] [2]
,第19课《桃花源记》优秀教案【长春版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