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954次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在《祭十二郎文》里!侄儿死了,韩愈何以竟然悲痛欲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韩愈三岁即父母双亡,全仗兄嫂含辛茹苦地抚养成人。几十年养育之恩尚未报答,兄嫂却相继辞世,而今相濡以沫的亲侄又突然离去,岂不令常怀感恩之心、慈爱之意的韩愈倍加心酸!此其一。韩愈自小与十二郎相依为命,名为叔侄实情同手足,“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可谓相依为命。如今,侄儿猝死,岂不让老叔痛彻心肺,倍感孤独?此其二。几十年来,号称“郡望昌黎”的韩家一直人丁不旺,父母、兄长先后英年早逝,如今才30出头的侄儿又早夭,两人的儿女都还幼小,眼看韩氏门庭兴盛的希望几成泡影,岂不让以振兴韩门为己任的韩愈灰心丧气?此其三。韩愈自19岁赴京城应试以来,求食求禄,与十二郎别多聚少;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不以暂别为念,本打算“将成家而致汝”,“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这就铸成终身遗憾,岂不让做叔叔的愧疚终生?此其四。十二郎去年来信说,“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而韩愈因以为此病是江南人常见病而“未始以为忧也”,谁知“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怎能不倍感人生命运的无常?此其五。再说,“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既不能相养共居,又不能亲办丧事,岂不令人肝肠寸断?此其六。17年来,韩愈奔走仕途,历尽坎坷,郁郁不得志,深味宦海沉浮之苦,放眼前途茫茫,回眸身后冷落,忽闻侄儿夭折的噩耗,万般感慨一齐涌上心头,岂不恸哭失声?此其七。因种种原因,韩愈“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想到父兄“皆康强而早世”,而未老先衰的自己又怎能持久呢?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悲从中来是很自然的事。此其八。千般愁绪,万般伤感,聚集在一起,汇成了巨大的情感洪流,撞击着作者的心胸,自然形成了感人肺腑的至情之文。
细读《祭十二郎文》,会发现其中不少地方不厌其烦,重复再三。原因何在?深味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体会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复杂情感,才知道非此而不能尽其妙。
譬如,第5段,两次写到“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目的是强调十二郎之死实出意外,给作者的震撼之大。两个意思相近的句子,加上几个变化的语气词,形象地描画了作者从不愿相信到不得不信的心理过程。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再如,第11段先说与十二郎“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的痛苦,继写自己“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的无奈,再表达“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的凄凉,三个句子,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未能与十二郎生前相互照料的无穷遗憾和死时不能亲临吊祭的深深内疚。其他诸如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之类的句子,文中更是反复出现。当然,重复最多的还数呜呼”这深沉慨叹的词语。透过这些“絮叨”的文字,我们仿佛看见了作者由含泪的深沉倾诉,到呜咽抽泣,到泪流满面,到号啕痛哭、呼天抢地的情感变化过程。
文章第1段写道“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对此,教师用书把它翻译为“让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魂灵”。按照这种翻译,不少人理解为建中是在远离十二郎家乡的韩愈身边,奉命备办时鲜食品设灵位祭祀,而韩愈则在旁宣读祭文。但从第10段来看,“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分明是说建中此时在十二郎家乡,是奉主人韩愈之命前往吊唁死者,并抚慰遗孤及其乳母,如果他们不能“守以终丧”,建中的任务就是“遂取以来”,由韩愈亲自抚养。而其余奴婢,则“并令守汝丧”。实际上,这是在为十二郎安排身后之事。从文意和前后照应看,这种理解更合情合理。那么,那句话就应当翻译为“使建中从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到你十二郎的灵位前祭吊”。
留心备课中的点滴感想,取之为写作的素材,写成自由活泼的教学小论文,既备课堂教学之需,又练就为文之才力,此乃善举,诸君何乐不为?(刘真福)
>>《第四册 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备课札记》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第四册 第五单元 《祭十二郎文》备课札记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二语文教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