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上学期《外国诗四首》教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外国诗四首》教案

12-26 23:27:05   浏览次数:872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高二语文上学期《外国诗四首》教案,
《致大海》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松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3、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4、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5、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咏嚼才能探微揽胜,深入佳境。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2、诵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孤独的收割人》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衬托的表现手法,品味诗人质朴的语言风格。
  2、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深入生活,贴近人民,才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挖掘特有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醉如痴,留恋往返。
  2、对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3、学习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主体。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通过《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比较分析,认识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2、问题研究法。对较难理解的诗句组织

学生讨论研究。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上一课,我们领路了普希金所描绘的自由奔放的大海魅力,今天我们再将艺术的轻舟驶向19世纪的英国,去聆听苏格兰高原上一位年轻姑娘优美动人的歌唱。
  二、解题
  《孤独的收割人》写于1805年11月5日,是诗人游历苏格兰时所写。其诗有多种译本,如《麦女》(顾子欣译)、《孤独的禾者》(曹鸿昭译)、《孤独的收割人》(黄炘 译)等。另外,对其诗的主题和艺术特色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组织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设计如下几个问题:
(1)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
  (2)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对收割女的歌声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明确:诗人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里写到:“我通常都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题材......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他们表达情感和思想都是单纯而不矫揉造作。”这句话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首先,诗人所描绘的收割人是一位勤劳而有充满活力的年轻姑娘。诗人把“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这样活动的人与静止的自然和谐地结合,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孤独的收割人》
其次,这位年轻的姑娘在艰辛的劳动中用凄凉的歌声抒发自己忧伤的心情,她“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那凄婉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这就为这独特的风景线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愁惨色彩。

[1] [2]  下一页

,高二语文上学期《外国诗四首》教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