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345次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刚才,大家一起对“殉情”部分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赏析,确实,也让老师获益不少。不过,我还想请两位导演从整体把握的角度再谈谈,课文后半部分写了两家和解,这是否可信?
明确:这样处理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可信,因为,它实际上体现了作者更深的美学思想。从全剧看,罗密欧朱丽叶两人从恋爱、结婚到度过新婚之夜,这表明人文主义爱的理想在一定程度获得了胜利,因为爱战胜了恨,美丽的青春与生命的激情战胜了古老丑恶的封建仇杀。而作品最后又通过两人殉情,使得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伦理道德的冲突达到了高潮。在这之后,两家和解了。这就表明,罗密欧、朱丽叶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爱情永生。人文主义爱的理想获得了更加广泛而永恒的胜利。这就体现了作者对人文主义理想抱有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其具有美好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大家已欣赏了这出戏,刚才,我们又互相作了交流。那么,这出戏最打动我们的是什么?(分组讨论,选代表发言)
明确:这出戏最打动我们的是戏中生死与共的爱情,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爆发出来的青春的激情,他们义无返顾地献身爱情的高尚精神。
现实生活中常说的悲剧会不会这样打动我们?(可以各抒己见,不强求一致,以求得自然而然地拓展与延伸)
明确:一般是不会的。第一,主体不同。现实中的普通人不具有我们这出戏中人物的英雄性格,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性格中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第二,动机和行为方式不同。现实中普通人的不幸的原因很少有同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反抗精神与对爱情的大胆自由的追求,代表了人类对爱情的普遍理想,闪耀着人性美的光辉;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这种追求与封建伦理道德展开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这种冲突中遭毁灭的结局有着一种必然性。第三,我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悲惨或不幸产生的往往只有同情,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使我们不仅同情,还有悲悯,更有因他们的高尚精神而获得的一种崇高感,我们的灵魂受到净化,心灵为之振奋。由此可见,课文中的悲剧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悲剧,而是具有美学意义的悲剧。
(投影)所谓悲剧是指描写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的剧烈冲突中,遭到不应有的但又是有必然性的失败、死亡或痛苦的过程,从而引起人们同情、悲悯与震撼,使人们灵魂得到净化并奋发起来的艺术形式。
今天,我们学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还有许多有名的悲剧。比如,那个终日在“活着,还是不活”中犹豫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还有因为捍卫自己荣誉而杀死美丽妻子的《奥赛罗》,还有在暴风雨中激情如火山一样喷发的《李尔王》等等,这些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大家都应该找来一读,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一、印发孟称舜《娇红记》,要求课外阅读,将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一比较。
二、如有条件和精力,课外阅读《莎士比亚悲剧五种》。
编辑点评:一、作者下功夫查找了资料,教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二、抓住了人物形象和作品艺术特色,想得深,想得细,对某些问题的探讨有创见;三、重视课堂讨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四、缺少对语言的感受和欣赏,是遗憾。(刘真福)
>>《第四册 第三单元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第四册 第三单元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