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高二语文下学期《项链》教案,
●参考资料
一、错位到复位的女性(方位津)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中国流传甚广。中国读者对这部作品实在太熟悉了,几乎当代中学生都在语文课本里读到过它。许多年来,对其中女主人公的看法,也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好像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认识是绝对的众口一声,毫无二致。但果真如此吗?难道我们从莫泊桑的小说中就没有读出别的体验吗?对她就没有别的看法吗?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故事的中心事件,对她一生构成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她的生活从那一时刻起到底发生了什么转变?她的性格从那个晚上起到底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些我们自以为早就明白了的问题果真经得起追问和推敲吗?这些看法的确最符合莫泊桑的创作初衷吗?当我们向自己质疑这一系列的问题时,特别是当我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变化,更加看重文本本身的价值而不是某些权威或泰斗的盖棺论定,更加重视接受美学在阅读中的作用时,我们忽然发现,原来《项链》给我们提供的远远不止我们已经知道的。不仅如此,有些还是我们根本想不到或是想错了的。于是,对这部经典小说重读并产生新的看法,便成为了可能。
《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使读者对小说中的项链有了至深至透的感受。而女主人公的性格也就在这一失一得中尽显风采,使其成为外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独具特性的女性形象。
玛蒂尔德是个怎样的女性?让我们从作品中考察吧。
“世上有这样一些女子,面庞儿好,丰韵也好,但被造化安排错了,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她便是其中的一个。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指望得到的遗产,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结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她只好任人把她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这就是玛蒂尔德的身世。如果她对于这些并不在乎,就像许许多多的平民女子一样,既认命又随遇而安,也就罢了,可偏偏她并不甘心,总是对自己的处境不满。“她没钱打扮,因此很朴素,但是心里非常痛苦,犹如贵族下嫁的情形;”在她看来,“她们的美丽、她们的娇艳、她们的风韵就可以作为她们的出身和门第……她总觉得自己生来是为享受各种讲究豪华生活的,因而无休止地感到痛苦……”玛蒂尔德整日处于对自己命运不济的愤愤不平之中,她对自己所处的境遇耿耿于怀,她心高气盛,具有强烈的不满足感,心中充满奢望,靠幻想打发着日子。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可贵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遍大众的思想追求。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望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华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这使我们想到了简爱,她也是由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而奋起反抗,而她所追求的是个性的独立和自由,是自立于社会的获得平等、尊重的权利,惟独没有对物质利益的占有,并且立志一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而实现。简爱显然比玛蒂尔德的人生追求高远得多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承认并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什么错误。
当我们说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是其性格第一内涵时,不能忘记她的性格中还有其他依然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玛蒂尔德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惟恐吓着他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不能否认,当生活突变,面临重大危难而负债累累,不仅向往的日子没有出现,连小康之家的日子都不能保持时,玛蒂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无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开始承受。这不能不说是玛蒂尔德的美德所在,也正是她性格最终发生根本变化的内在原因。
尤为值得一提,也是我们从来在阅读中被忽略的,是她性格中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生的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小说中写道:“罗瓦赛尔太太尝到了穷人的那种可怕生活。好在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因此,她一定要把它还清。”“她变成了穷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中的滋味。”而就在这10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到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挺直腰板,站稳脚跟,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和快乐。“还债”成了她生活中的最高目标,她的日子不再是在那虚幻的假想和对现实的种种不满中度过,而是有了实际的动力,她的物质水平的降低换来了她精神生活的充实。丢失项链的挫折给了玛蒂尔德当头一棒,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丢项链对玛蒂尔德而言,与其说是其步入苦难的边缘,毋宁说是其走向成熟,重新认识自己的起点。
另外,玛蒂尔德婚前婚后的最初阶段,根本就没有懂得爱的真谛,她不仅看不到丈夫对她的爱,反而总是抱怨自己缺少爱,对丈夫常常挑剔。倒是10年的同甘共苦,使她真正体会到了爱──来自丈夫的无私的爱。是罗瓦赛尔先生在妻子因丢失项链而束手无措时,立刻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当确认项链难以找回时,是他毫无责怪和怨言地冒险到处签名,借债买了项链如期还上;在漫长的10年中,也是他急妻子所急,想妻子所想,无怨无悔,省吃俭用,深夜抄写书稿挣钱,勇敢地承担起了偿还债务的责任。罗瓦赛尔先生理解妻子的焦虑和恐惧,以最真挚的爱体谅和呵护着妻子,与她共渡难关,使玛蒂尔德
上一页 [1] [2] [3]
,高二语文下学期《项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