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19:43 浏览次数:114次 栏目: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三、为了能使本册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新课前要重视对有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工作。
现在有很多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只重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往往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必要复习。创设情境固然重要,但学习新课之前的复习可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课作好铺垫,促进学习的迁移。本册教材以计算教学为重点,很多新的计算方法都是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支撑点,教学新方法前对这些知识进行复习,就显得更为重要。例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例题前,可以组织学生复习2~9各数的分与合、11~20各数的组成,复习已学的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填括号里的未知加数。这样,学生在学习例题时,就有可能在这些旧有的知识点上萌发出各种不同的计算思路,算法多样化的局面就得以自然形成。又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与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前,可以复习100以内数的组成,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口算;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与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前,除了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与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口算外,还应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可以复习一年级(上册)接触过的比较的一般方法,特别是一个对一个地排列比出物体个数多少的方法。这样才能使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生长点。
第二,新课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引领他们经历由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的过程,将外部的操作程序逐步“内化”成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认识图形时,要让学生通过画、找、围、涂、折、拼等操作,初步认识各图形的特征,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又如,在探索100以内不进位加、不退位减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时,要让学生通过对成捆小捧或单根小棒的操作,感知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在探索进位加、退位减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时,要让学生通过把10根单根的小棒捆成一捆,或把一捆小棒拆成10根的操作,感知进位或退位的原理。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例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将学生摆小棒或拨计数器的过程,及时抽象成竖式计算的过程,包括进位或退位的过程。在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在操作后思考:如果我们不摆花片,怎样来列式计算?引导学生利用摆花片时得到的表象,把求红花片比蓝花片多多少个抽象成求13比8多多少,从而列出减法算式计算。
第三,练习中要重视相关知识的对比。本册练习中编排了一些题组用色块标出,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加强对比。例如,在教学十几减8、7后的练习中,通过进位加与相关的退位减的对比(如练习二的第1、8题),可以使学生感到想加法算减法这种思路的简捷,从而逐渐掌握这种思路,提高计算的速度。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练习中,通过加、减整十数与加、减一位数的对比(如第47页与第53页两个“想想做做”中的第2题),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与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练习中,通过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对比(如第77页与第81页两个“想想做做”中的第2题以及练习十、练习十一的第3题),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从而可以减少计算中的错误,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第四,对基本的口算要注意经常带着练习。本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与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本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与一位数的口算,也要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这部分口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而且是进一步学习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都属于基本的口算。为达到上述要求,可以对这些内容制成口算卡片或用其他形式,经常带着练习。最好每堂课都能安排两三分钟时间进行口头训练,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学生必将获益匪浅。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整册教材分析》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整册教材分析tag: 小学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免费教案 - 数学教案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