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764次 栏目: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5课时 笔算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一、教学内容:
P.24,例2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在例1的基础上,把被减数517改为507,提出思考的问题:计算上有什么不同?引出本例需要探究的问题“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是0,怎么办?”
三、重难点:
被减数中间0的退位。
四、教学目标:
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五、教学建议:
1、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教师要抓住“要从十位上退1,十位是0,怎么办?”这个关键问题组织教学。
2、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方法。
(1)独立尝试;
(2)小组讨论交流;
(3)媒体演示;
(4)归纳小结。
第6课时 笔算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一、教学内容:
P.24-26,例3、练习六
二、教材分析:
例3是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的连续退位减法。因为被减数只有三位数,所以笔算计算原理与例2相同。教材在这里安排用多种方法计算,运用竖式计算方法和过去学习的口算的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材中提示了两种口算的方法。
三、重难点:
理解被减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退位减法的算理。
四、教学目标:
理解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地进行计算。
五、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的技巧,本节课教学重在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教材上提供了三种不同的算法,教学时应该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算法。
2、运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第7课时 加减法的验算
一、教学内容:
P.27,例1、P.28,例2、练习七1-4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学习加减法的验算方法。教材编排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用买东西(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的生活实例引出验算问题。
(2)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用加、减法验算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几种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
(3)体现合作学习的要求,加减法的验算方法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得出。
例1(加法的验算)重点突出验算方法的多样性。教材上提供了三种验算的方法:交换加数位置,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隐含的数学知识:加法交换律、加减法各部分间关系。
例2(减法的验算)编排方式与例1相同,突出验算方法多样性。教材上提供了两种验算的方法:被减数减去差等于减数,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
三、重难点:
验算的作用和多种验算方法。
四、教学目标:
理解验算的意义,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会用多种方法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五、教学建议:
1、用好主题图,帮助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作用。
原省编义教四册P.105《加法的验算》,只重视了验算方法,不利于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和体会验算的作用。
准备题
32+7 40+15 26+13
7+32 15+40 13+26
例2 7432与1564相加的和是多少?
1564+7432=□ 1564+7432=□
新教材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情境图:①妈妈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付出200元。②售货员找给妈妈17元。这个买东西的过程包含了一个加法问题(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和一个减法问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由孩子提出的“找的钱对不对呢?”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题,引入验算的教学。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看图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理解验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验算方法。
(1)独立尝试验算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验算方法,体会多种验算方法。
(3)归纳总结验算方法。
3、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练习七第l题是巩固三位数的加减计算,安排了4道三位数加法题和4道三位数减法题,结合第三节的教学,可以要求学生先计算,再验算。
第2题是找错题,要求学生用验算的方法找出错题,
tag: 教学 数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免费教案 - 数学教案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