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8课《祖父》教学资料【长春版七年级下】,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设置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并准确把握小说作品中主要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课文中最值得关注的两个主要人物是“我”与祖父。
文中的“我”是一个快乐的孩子,“我”在后园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充分享受着祖父为“我”营造的自由空间。“我”还在祖母面前也表现得“无法无天”,完全不懂“规矩”。文中的“我”就是这样一个率性的、热爱自然的、向往自由的孩子。
祖父“不怎么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父只是自由自在地一天闲着”,他只负责擦一擦祖母地榇上的锡器,却还常因为“擦得不干净”而挨祖母的骂。祖父被祖母否定为“死脑瓜骨”。但是祖父却用心地经营了一个自由自在、美得像天堂一样的后园,他在那里整日地忙碌着,在那里,他把他的慈爱毫无保留地给了他的孙女。祖父还不厌其烦地与孩子们做着老套的游戏,并乐在其中。他就是这样一位“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长者,他是“我”儿时快乐的源泉。
教学建议
一、《呼兰河传》是萧红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课文节选自这部小说,情节相对独立,但如能由教师对原作加以简要介绍,学生便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如能引导学生完整阅读小说原作,效果最佳。
二、课文篇幅较长,但不乏精彩的细节描写和好词佳句,建议采用全篇默读、精彩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积累的方式,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处理好课文的阅读过程。
三、课文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别有特色,语言精美,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把握人物形象、赏析写景佳句佳段上。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类似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以及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
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她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萧军走进了她的生活。
文学的收获:1935年12月,萧红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在文坛上引起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也因此一举成名。
《生死场》原名《麦场》,后由胡风改名为《生死场》,是她以萧红为笔名的第一部作品。
《生死场》以沦陷前后的东北农村为背景,真实地反映旧社会农民的悲惨遭遇,以血淋淋的现实无情地揭露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同时也表现了东北农民的觉醒与抗争,赞扬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决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民族气节。
《生死场》的发表,符合时代的要求,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对坚定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志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萧红在作品中大胆地反映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抒发了她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生死场》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社会影响很大。萧红也因此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知名的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关于《呼兰河传》
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品通过对自己故乡的回忆,以朴素率直、凄婉细腻的笔调,真实而感人地再现了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社会生活,揭示了旧的传统意识对人民的束缚和戕害,表达了她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同时,对旧风俗、旧习惯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呼兰河传》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萧红又一部有影响的代表作。茅盾先生在序言中称“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的完成,标志着萧红文学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
三、茅盾的《〈呼兰河传〉序》
一
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的抑悒,——我决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在广州先住了一个月,生活相当忙乱;因为忙乱,倒也压住了怀旧之感;然而,想要温习一遍然后忘却的意念却也始终不曾抛开,我打算到九龙太子道看一看我第一次寓居香港的房子,看一看我的女孩子那时喜欢约了女伴们去游玩的蝴蝶谷,找一找我的男孩子那时专心致意收集来的一些美国出版的连环图画,也想看一看香港坚尼地道我第二次寓居香港时的房子,“一二•八”香港战争爆发后我们“避难”的那家“跳舞学校”(在轩尼诗道),而特别想看一看的,是萧红的坟墓——在浅水湾。
我把这些愿望放在心里,略有空闲,这些心愿就来困扰我了,然而我始终提不起这份勇气,还这些未了的心愿,直到离开香港,九龙是没有去,浅水湾也没有去;我实在常常违反本心似的规避着,常常自己找些借口来拖延,虽然我没有说过我有这样的打算,也没有催促我快还这些心愿。
二十多年来,我也颇经历了一些人生的甜酸苦辣,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给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单纯的悲痛或惋惜所可形容的。这种太早的死,曾经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的负担,我愿意忘却,但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却,因此我这次第三回到了香港想去再看一看蝴蝶谷这意念,也是无聊的;可资怀念的地方岂止这一处,即使去了,未必就能在那边埋葬了悲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第8课《祖父》教学资料【长春版七年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