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第1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长春版七年级上】

第1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长春版七年级上】

12-26 23:27:05   浏览次数:177  栏目:初一语文教案

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1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长春版七年级上】,
5.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请加以分析。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四、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导入新诗
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月之情怀。
(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1.诗人简介
(略)
2.写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明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经历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年(748年),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三)有感情朗读
师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练、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四)问题思考
1.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从哪些词、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3.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4.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5.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表现在哪里?
(五)品评赏析
1.题目中“左迁龙标”一词应该怎样理解?
左迁:贬官降职。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龙标:唐代县名。唐武德七年(624年)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2.赏析一、二两句。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杨花漫天飞舞,漂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次句叙事。“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不便,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3.赏析三、四两句。
三、四两句由写景叙事转为抒情。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结合陈子昂写《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融入诗人的处境感受,模仿张晓风《不朽的失眠》的写法,写一篇作文,文题自拟。
第二课时
一、学习《滁州西涧》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给文人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大自然的风雨草木都被文人赋予了情感。今天我们就跟随韦应物去领略“滁州西涧”美丽的春景,感受那春的气息。
(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1.诗人简介
(略)
2.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任滁州刺史时。
(三)朗读训练
师范读、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相结合。
(四)品评赏析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描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潮野渡所见。
2.诗人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绘缀合成一幅生动鲜明的画面?
这首诗里面描绘了碧涧幽草、深树黄鹂、春潮晚雨、野渡横舟四幅画面。
3.诗人借助画面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
4.该诗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什么?(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的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5.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并进行分析。(鹂鸣、潮急、舟横)
6.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第二句的文眼——鹂鸣。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
明确: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
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明确: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第1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长春版七年级上】
《第1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长春版七年级上】》相关文章

tag: 长春  唐诗   初一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初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