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7课《清贫》优秀教案【长春版七年级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2.在这件事情的讲述中,除此之外,主人公的个性还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提示: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中。
“‘哼!你不要作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你们要相信我的话,不要瞎忙吧!我不比你们国民党当官,个个都有钱,我今天确实是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着发财啦!’我再向他们解释。”
提示:面对凶恶的敌人仍然泰然自若、坚定持重。
3.文章第九自然段:“是不是还要问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请等一下,让我想一想,啊,记起来了,有的有的,但不算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套旧的汗褂裤,与几双缝上底的线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着——怕国军进攻时,被人抢了去,准备今年暑天拿出来再穿;那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语气?你是怎样理解的?
提示:作者运用了讽刺的语气,既讽刺了两个国民党兵无耻的企图,也对国民党高官及当时的一些富豪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4.读罢本文,再谈对课题“清贫”的认识。
提示:清贫,即清白、贫穷。与本文最末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相呼应。在本文中,清贫是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清贫精神应当是节俭素朴、高洁清贫;克己奉公、秉德无私;热忱爱国、赤胆忠心;坚贞不屈、舍生忘死……
五、延伸思考
清贫精神从古有之。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在贫穷面前不低头,在富贵面前不动心,仍然能够清清白白做人的英雄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这里,安贫乐道,恪守气节是有骨气的象征。
1.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三国时代,曹操为了笼络英勇善战的关羽,给其名马、重金、美女、高官,但关羽最重忠义,不为富贵所动;他“封金挂印”,身在曹营心在汉。其最终“千里走单骑”,寻找回归刘皇叔的义举流传为千古佳话,他的行为成为无数忠义之士效仿的榜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不仅是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品格风范,它在一般凡夫俗子的身上照样闪烁着其坚强的光芒。因此,古人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格言警句。中国古代的圣人贤士,非常重视平时日常生活中言行举止的修养,以谨慎谦虚勤奋正直的优秀作风,养成英勇无畏的浩然正气。正如古圣孔子所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的言论充分说明了正确对待富贵与贫贱的重大意义,强调保持“安贫乐道”的坚贞气节对品质修养的重要性。
2.有人说,当时是受到社会经济及政治条件的限制。现在我们生活得好了,还提什么“清贫”?难道我享受物质生活也有错吗?你是怎样理解这一观点的?
提示: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能否吃苦是衡量一个革命者革命意志的试金石。今天,方志敏等无数革命先烈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已在中华大地上变成了辉煌的现实。现在我们生活好起来了,适当地享受物质生活也无可厚非。可是,在新的考验面前,一些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倾斜:有的狂吃豪饮,一掷千金,却心安理得;甚至在我们同学当中,也掀起了名牌热,挑吃讲穿,已经背离了物质为人生活服务的初衷。在这些人眼中,斗富、显阔、纵欲被称为“潇洒人生”。近几年来,在各级检察机关查处的领导干部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的大案、要案中,不少人就是从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方式,一步步滑入犯罪深渊的。因犯受贿、行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死刑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和因受贿罪被一审判处死刑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成克杰等人就是这些腐败分子中的典型代表。面对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事实,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现在多么需要方志敏烈士那种身体力行的“清贫”精神啊!所以在新时期还是应该提倡老一辈革命家的“清贫”精神。
3.“清贫”在新时期有何特殊的意义?
提示:毫无疑问,我们所说的“清贫”并非方志敏时代的清贫,更非提倡摒拒基本物质需要的苦行主义,但其间所蕴含的不以物欲为尚的清贫精神,则是永远无法丢弃的时代给养与食粮。
4.试着找出名人的有关“清贫”的名言加以体会。(如果学生找不出,教师可提供。)
俭朴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徐特立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陈 毅
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雷 锋
必须把钱用在最需要、最有益的地方。——鲁 迅
只有做普通人所不能做到的事,吃普通人所不能吃的饭,才能获得人生的真价。——冼星海
君子忧道不忧贫。——孔 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伯庐
六、总结
斗转星移,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清贫》成了人们反复诵读的名篇,其中极富哲理的话语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让我们重读《清贫》,重温方志敏提出的“清贫”精神,提高人生的质量,成为有骨气的新一代中国人。
2/2 首页 上一页 1 2上一页 [1] [2]
,第7课《清贫》优秀教案【长春版七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