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 札记》作文教案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 札记》作文教案

12-26 23:15:34   浏览次数:278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 札记》作文教案,
【训练目标】 
1、通过写作训练,进一步把握札记的文体特点,掌握各种形式特别是读书札记的的写法。 
2、通过写作训练,使学生初步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写作态度,继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图表现出文章的深刻内涵,使之具有感染力。 
【知识技能】 
在读书看报,或工作、学习中的时候,常常会有所得,把这种心得、体会或感受记下来,就是札记。写作札记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有真知灼见。 
   
文章如果要有感染力,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深邃的思想,要有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札记写的是作者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感受和认识,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就要求作者对所写的对象确有所感,而且要有真知灼见,方可执笔行文。否则,下笔千言,见解平凡,缺乏感染,徒费笔墨。 
 
札记的真知灼见从何而来?它来自作者以正确的观点、方法对事物所做的具体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写来有理有情,不致泛泛而论。 
乡情与亲情    王蒙
都说最美的风格是朴素,读柴福善的散文的时候我感到了这一点。 
未必所有的作家都能写得如此本色而又情感充盈。写作是一件严肃的事,但也是一件能够尽情发挥,叫做能够“逞能”的事,更是一件可以自由遐想,叫做想入非非的事。对于一切追求新奇、怪异、高雅、伟大、天花乱坠、色彩缤纷的效果的作品,我从来都抱着敬意并愿意去欣赏分享。 
 
但柴福善的选择是另一路。农家子弟,儿时生活,身边实事,地上的活生生人物,眼界不算宽广,也不大赶得上时髦,然而娓娓道来,别有一番酸甜苦辣,真切感人得紧。 
读《生日》,读到“轱辘”鸡蛋的旧俗,我笑了,笑中又有些惨然,他们的生日过得与城里那些点蜡烛吃蛋糕包咖啡馆唱“害皮勃死呆”的孩子们是何等地不同啊。文章最后说:“岁月流水,儿女成行,母亲记得儿女每一个生日,儿女却不知母亲的生日!”读到这里,我与作者一样,“两行泪水,禁不住从心头悄然滴落……” 
 
读《父亲》,我惊异于作者能把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写得这样生动感人。生老病死,谁也摆脱不了,但平凡人的一生中也有一种正气,有一种道德感和责任感,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读《疯子》,从一个疯疯癫癫的人物身上,也反映出时代,反映出困苦者不能满足人生的基本要求的无助与可怜。疯子讲的从狼群中认媳妇的故事有一种特殊的动人之处。 
读《打夯号子》,从绘声绘形的描写中人们可以感到一种北方农村特有的生产文化与风俗画,既充溢着力量,也迸发出一种健康的欢乐。可以和水域的船夫号子比美。 
读柴福善写故乡写故乡人物的文章,情态各异,如实道来,有悲、有喜,有艰难生计中的生之乐趣,有渺小平凡中的希望憧憬,有的粗犷乃至粗野,有的雅致,但都看着很实在,读起来不费劲,读完了犹自牵心挂肚,萦怀于心。这不容易! 
 
再说作者的文字功力也好,干干净净,恰到好处,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读起来舒服。但我有时边读边想,作者是不是本来可以写得更完整更深刻更从容些?增添上文学想象的翅膀,给予更多的关照与思想,挖掘与提炼,这么多素材他本来是可以写出一部大书奇书,至少是一部“平谷词典”来的呀。 
 
但是,太不“素材”了,就不是如今这本书了。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反正柴福善真切地、感人地写出了自己的乡情、亲情、人情,描绘出了一幅真实生动的北方农村生活图景,既不是呻唤煽情,也不是牧歌装扮,这些文章好看,有滋有味,因为它不仅是文章,而且是真实的我们自己的与我们周边的人生。 
 
   
自古知至今,写文章都强调“文以载道”。但在实际写作中,许多写作者常常只注意形式的华美,忽略内容的精彩。作家王蒙的这篇文章,针对这种现象,旗帜鲜明地提出“最美的风格是朴素”这一真知灼见,使文章具有深邃的思想之美。 
 
二、要有现实意义。 
   
札记的内容极为广泛,可以说无所不包,但动笔行文时,却不能任意为之。札记并非就是把有关内容组合在一起就万事大吉,而应当是使自己的札记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报刊登载的札记,总是适应社会形式的需要,很有现实意义。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最近国内外发生的事情谈起,说明一个有教育意义的题旨;一是紧密配合现实斗争,针对人们的思想状况,阐明一个应该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札记才有针对性和战斗力。例如下面这篇文章: 
 
    
唯物辨证法,是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原则。我们只有客观地、历史地、具体地运用它;才能使我们认识真理。革命导师列宁说:“我们不否认一般的原则,但是我们要求对具体运用这些一般原则的条件进行特别的分析。”“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如果我们离开辩证法的客观基础,离开具体事物以及它们的具体条件条件,主观地、抽象地讲辩证法,那就会犯“空洞的抽象”的错误,就会导致唯心主义或诡辩论。 
 
有一种说法:凡事都是一分为二,“文化大革命”也是一分为二的,虽然有严重错误,但也应有些成绩。一些同志之所以得出这样错误的结论,正是抽象地套用一分为二的结果。 
一分为二,是毛泽东同志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概括,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矛盾的方面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一分为二是唯物辩证法的一条根本原则,当然是一条普遍原则。但是,事物的质是多样的,任何具体事物的矛盾都是特殊的,正是这种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政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告诉我们:事物一分为二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一分为二的分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的两分法只是一分为二的一种形态、一中分法,而不是唯一形态、唯一分法,更不是一分为二的全部内容。如毛泽东同志对帝国主义作一分为二分析时,就是把它分为“”纸老虎“和”真老虎”“铁老虎”的两重性,就是具体运用一分为二这一原则的光辉范例。同样,对“文化大革命”的分析,也必须具体地运用一分为二的原则。“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这场“内乱”,乱了思想,乱了组织,乱了社会生活,乱了党,乱了国家,乱了人民。因此,“文化大革命”没有任何成绩可言。但是,“文化大革命”作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一次“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又能促使人们深刻认识它的性质和危害,得出必须彻底否定它的正确结论,并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 

[1] [2] [3]  下一页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 札记》作文教案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高二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