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高二语文下学期《滕王阁序》教案,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4.警句品味
例:①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前者高度概括了江南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的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作者将“老”和“壮”,“穷”和“坚”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
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三
本题意在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兰亭集序》和《滕王阁序》都是在全面描述了聚会盛况之后,“兴尽悲来”,由写景、叙事转而抒发感慨和议论。前者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思考,指出“死生亦大矣”,批评了当时泯灭生死的差别、将生死等同起来的虚无思想。后者则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与不平,虽有自我宽慰、振奋之词,而终不免彷徨、痛苦。总的看来,这两篇文章分别折射着它们各自所产生的时代的面影:东晋时期士大夫们崇尚玄学的风气,不可避免造成士大夫们群体精神上的敏感而缺乏生机;初唐时期,除旧布新,然而整个社会还不够革新、开放,因此,青年才俊虽有积极进取的雄心却又深感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2.探究性学习: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这三座名楼与三位名人有关,更与他们的诗文有关。这三位名人是谁?他们的诗文是什么?试从文化的角度,谈一谈名楼与名人以及名诗(文)的关系。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孙望、郁贤皓)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
上一页 [1] [2] [3] [4]
,高二语文下学期《滕王阁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