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947次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预习要求以“回目”的形式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现在小组讨论、完善。
展示“回目”。可让学生在黑板板书,也可以投影。
老师评价;也可以展示自己写作的“回目”,如:
司马懿调兵谴将出关拒蜀师 诸葛亮运筹帷幄部署守街亭
马参军主动请缨立下军令状 诸葛相反复叮咛部署更周详
马谡刚愎自用屯兵山上 王平权宜周旋扎营当道
司马懿月下巡哨 马幼长口出狂言
魏军围山断水成功名 蜀兵不战自乱贻笑柄
看图本意料街亭不保 挽危局部署蜀军撤兵
正军律马谡被斩 明法度武侯自贬
(评点)
脂砚斋的《红楼梦》评本、毛宗岗父子的《三国演义》评本、金圣叹的《水浒》评本,以眉批、夹批、回目总评等形式从细微处精当地揭示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课文旁边留有很大的空白,可以让学生就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语言等方面作鉴赏评点。
〖示例〗
马谡“三笑”
⑴马谡三笑,实为妙笔,一笑孔明“多心”,目无丞相,公然违令;二笑王平无能,看轻同僚,死守兵法;三笑司马胆怯,小觑劲敌,狂妄至极。马谡形象,活现眼前。
街亭“三夺”
作者以浓墨重彩,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战斗气氛,敷演出跌宕起伏的“街亭争夺战”。先是马谡落荒而逃,张郃佯作追击,却转出魏延的及时增援。情节一顿。张郃佯作败退,魏延复夺街亭,不意突遭魏方伏击,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一顿。王、魏合兵,奔列柳城,与高翔夜袭街亭,陷身空寨,死命冲出,列柳城陷于敌手。情节再一顿。写双方环绕街亭反复争夺,一波三折,“有斗移星转,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刀光剑影,令读者目不暇接。值得注意的是,傲慢轻狂的马谡,厮杀中不见踪影。
还可以评点──
诸葛亮“三哭”
蜀兵“三败”
诸葛亮“三令”
诸葛亮“三嘱”
【深化】古曲有“阳关三叠”。古典小说常用“三叠”法,《水浒传》中有“宋公明三打祝家庄”,《西游记》中有“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三国演义》中有“刘玄德三顾茅庐”,《红楼梦》中有“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其好处在于: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人物性格特点展现全面充分,既不过于简略,也不过于繁杂,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作文可以借鉴,如《后母的三巴掌》)
语言方面,如评点“挥泪”。
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
【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课后练习二
>>《第四册 第二单元 《失街亭》教学设计》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但小说中的许多细节是虚构的。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史料可证,街亭之战,魏军主将是张郃,司马懿与此战无关。那么,小说为什么要将诸葛亮的对手改作司马懿?
小说中的司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派子侦察、亲自巡哨、摸清守将,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以及多次设伏等,表明其人非等闲之辈。历史上的司马懿,此时确未曾与诸葛亮交手。如果按照史实,将诸葛亮一出祁山兵败而返的对手写成魏国一员大将张郃,无疑会贬损诸葛亮的形象。作者“张冠李戴”,以同样多谋善断的司马懿来映衬诸葛亮(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更能表现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
,第四册 第二单元 《失街亭》教学设计tag: 教学 高二语文教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