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981次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一般来讲,这些细微就是一个句子或短语(可以一个或几个语词),这些语词在文中多次出现,或连接情感寄托物如《故都的秋》里的“也”,或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如《孔雀东南飞》里的“吾今且报府”。它们的位置和使用虽有差异,但都肩负着话语主体强烈的使命传达。鲜活性是它们共同的特征,他们如同活跃的因子,使文本洋溢着灵动的生机与韵味。只要我们保持永远的语文素养和阅读激情,就能够理性的穿透文本,无限的接近思想内核与文学本真,一次次的实现心灵涅槃。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鲁迅这样深刻而又具体,没有哪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有鲁迅这样执著而又犀利。鲁迅一针见血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概括为奴性文化。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对国民性的卑怯是深恶痛绝的,他一再针砭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淫下国民性的卑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鲁迅对封建节烈观念和等第思想十分憎恶,鲁迅在其乡土小说中就描述了在封建节烈观念的影响摧残下,“不幸上了历史和数目的无意识的圈套,做了无主名的牺牲”的乡村社会的人们。《祝福》中的祥林嫂守寡后又被婆婆强行嫁到贺家墺,一心守节的祥林嫂全力反抗,竟一头撞在香案角上。被称作善女人的柳妈竟认为当初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并劝祥林嫂去土地庙捐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封建的节烈观念成为摧残乡村妇女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因而精神上受尽折磨和摧残的祥林嫂在容不住她的社会里只有走向死路。鲁迅认为应该追悼中国历史上为节烈观念迫害致死的人们,并说:“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我之节烈观》)对于祥林嫂这个寄寓先生强烈情感的人物,鲁迅是有暗示的。初到鲁镇,“她头上扎着白头绳”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两次相同的孝标差别是什么,“仍然”包含了祥林嫂怎样的遭遇,祥林嫂称谓的依旧表明什么社会现象?“白头绳”将会为阅读欣赏提供最好的触发点。
再比如《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的反复台词“这是谁家的狗”;《失街亭》里马谡的三笑;《逍遥游》中的三笑;《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的“无话可说”到“说不出话”的情感变化等等。
总之,只要细心挖掘,我们的语文阅读就会有合适恰切的触发点。
>>《第三册 第一单元 于无声处听惊雷──细节挖掘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www.quxue6.com网]www.quxue6.com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第三册 第一单元 于无声处听惊雷──细节挖掘在语文阅读中的作用tag: 语文 高二语文教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