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6:40 浏览次数:353次 栏目: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吨的认识”第一课时。 | 此部分反映了教学设计的第一环节:(课外准备),即对文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的深刻认识。这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与开端。 |
教学目的 |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感受认识吨的过程。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能力目标:能正确换算质量单位。 情感目标: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 |
教学重难点 |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1吨=1000千克。 | |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 ||
一、汇报导入、初步感知 | 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通过实际调查、询问大人、上网查找等途径,了解有关吨的知识,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你的调查结果? 生1:爸爸告诉我,1吨比1千克大得多。 生2:我查字典,吨是一种质量单位。 生3:我看到一辆大卡车上写着限重5t,我不知道“t”是什么意思,妈妈告诉我“t”就是“吨”。 生4:我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 教师充分让学生汇报调查结果,适时肯定及鼓励,同时让不同同学相互补充。 | 跨越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家庭中学习知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quxue6.com网 www.quxue6.com]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调查、询问、查找中,初步感知有关“吨”的知识,拉近了数学与生活、课堂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为抽象的新知探索奠定基础。 |
二、实践体验、认识新知 | 1、体验1吨很重 (1)猜一猜。同学们通过调查,知道1吨比1千克大得多,请你大胆地猜一猜,1吨会有多重呢?你能拿起1吨的东西吗? 先让同学在组内发言,再让个别同学发言。 (2)小组活动。能不能拿起1吨的东西,大家的意见不一样,这样吧,老师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桶水,由小组长负责组织,让每个同学都提一次这桶水,如果哪位同学提这桶水觉得轻松,可以要求把老师抱起,提完后说说你的感觉。 各组进行提水活动,汇报提水或抱起老师的感觉。 (3)体验1吨很重。大家觉得这桶水重吗?这桶水的质量是20千克,要50桶这样的水才大约1吨,老师的体重是60多千克,要16个这样的我才大约1吨。想象一下,你一次提得起1吨吗?可见,1吨是很——重的!刚才同学汇报了1吨=1000千克是对的,(板书:1吨=1000千克)。“吨”的国际单位符号用字母“t”表示。 | 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认知,学生经历了“做”的过程,感受也就深刻了。让每个学生提20千克的水,有的学生提不起;有的学生勉强提起,但觉得很重;个别学生轻松提起,再让他把老师提起,觉得老师够重。在重的感受下,1000千克重就令人望而生畏,1吨的质量也就深刻地植入学生的脑海中。 |
2、体验1吨很大 (1)想象。同学们通过提水,感觉1吨很重,如果把50桶每桶20千克的水倒入一个水池,想象一下,这1吨水有多大? 让同学想象后议一议。 (2)体会1吨很大。1吨水可装满一个长、宽、高都是1米的水池。 (课件显示:装了1吨水的水池,旁边站一个三年级学生。)这个同学想踮起脚,伸长脖子喝一点水都困难,这么大的一池水大约是1吨。 (3)举例。想象一下,你身边的什么东西大约是1吨。让学生举例。 | 学生通过想象1吨有多大及课件的展示,感受1吨不仅很重,而且很大。由于学生对1吨水的大小没有经验,在课件中通过1吨水的水池旁站立一个同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喝水难和喝1吨水的时间长的想象,学生对1吨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 |
3、体验1吨很多 (1)分组活动。 分组提供材料:①大约能装500克的矿泉水瓶。②大约2千克的砖头。③每包大约50克的棉花团。④每个大约50克的鸡蛋。 各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小组合作算一算,要几个这样的东西大约是1吨。 教师巡视,帮助小组计算、估算、推导。 (2)小组汇报 小组1:500块砖头大约1吨。 师:1吨砖头大约能装多少车斗呢?(课件显示) 小组2:2000瓶矿泉水大约1吨。 师:如果一箱能装24瓶,1吨可要装80多箱。(课件出示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 小组3:20000包棉花团大约1吨。 师:1吨棉花可要占教室的一个角落。(课件显示) 小组4:20000个鸡蛋大约1吨。 师:20000个鸡蛋让你每天吃一个,想一想,可以吃多久? (可以吃50几年,几乎让你吃一辈子。) (3)感受。通过同学们的合作计算,你对这些数有什么感受?可见,1吨是——很多的。 | 通过分组材料的活动和汇报,使学生在丰富素材中体验1吨之多。同时,通过各组的不同数量和课件展示的体积,感受不同东西(象鸡蛋和棉花)1吨的多少是不同的。 | |
三、沟通联系、内化新知 | (1)刚才,我们用到了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你觉得这三个单位怎样用合适呢? 生1: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也可以用千克。 生2:比较小的东西用千克或克。 生3:比较大的或者重的用吨这个单位。 (2)同学对吨、千克、克用的很合适,想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用“吨”作单位?学生自由举例。 (3)说说生活中几个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让学生举例) | 数学知识间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对“吨”有了充分的体验后,将吨、千克、克有效沟通,在举例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
四、情境练习、应用新知 | 有一天,四只小动物结伴出去郊游,在愉快的游玩中也发生了一些问题,请看: 1、出示情景图 ⑴它们碰到了哪些问题?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 ⑵它们可以怎样过桥? ⑶这些动物还可以怎样组合大约是1吨? 2、经过一天的游玩,马大哥觉得很开心,写下了下面的一篇日记,请看: 今天,我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后,穿上1吨的鞋,便和伙伴们去郊游。在路上,碰到2头水牛哥哥,合起来大约有1吨重。到了动物表演场,观看了6千克的熊猫弟弟表演滚球,又看了4千克的大象叔叔表演搬木头,真让我佩服。回家路上,一辆大货车满载7克的大米,从我身边飞驰而过,把我吓了一跳。 看完这篇日记,你为什么会笑?把用的不合适的单位改过来。 | 问题溶于情景中,是激发学生解题热情和思维的有效方法,也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价值的过程。通过对情景图的理解,解决方案是开放的,既巩固新知又关注个性。在日记的欣赏中,既认识了正确使用质量单位的重要性,同时也渗透了情感的熏陶。 |
五、总结质疑、升华认知 |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 注重知识的概括总结与内化,同时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quxue6.com网 www.quxue6.com]的质疑能力。 |
六、实践调查、拓展应用 | 课后调查生活中“吨”的影子,多少个什么东西合起来大约是1吨? |
感受“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
七、教学反思 |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吨与学生的距离,本节课的设计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通过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50桶20千克的水,16个老师的重,500块2千克的砖头,2000瓶矿泉水,几乎能吃一辈子的20000个鸡蛋,20000包50克的棉花团等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一池水,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占了教室一个角落的棉花团等等。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二、知识,在不断的内化中升华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本课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 2、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应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整堂课,学生心情激动、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 注重知识的概括总结与内化,以利于今后教学的提高。 |
tag: 教学 数学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免费教案 - 数学教案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