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第三单元复习优秀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第三单元复习优秀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12-26 23:15:34   浏览次数:691  栏目:初一语文教案

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第三单元复习优秀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目标提示
1.欣赏作品展现的美好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2.学习确定小说的线索。
3.理解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各个击破
1.重点词语注音、释义
归省:回家探望父母。
撺掇(cuān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怂恿。
怠(dài)慢:招待不周到的意思。
凫(fú)水:游水。
潺潺(chánchán):拟声词,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吁(xū)气:叹气。
老旦:戏曲中扮演老年妇女的角色。
向(xiàng)午:临近中午。向,临近。
棹(zhào):划船。
伶俐:灵活。
朱红:比较鲜艳的红色。朱,大红色。
泅(qiú)水:游水,游泳。
2.容易读错、写错的字
“省”有两个读音:xǐng,如归省,省亲;shěng,如江苏省。“漂渺”现在通常写作“缥缈”。“喝采”通常写作“喝彩”。“撮”读平舌音“cuō”。“渔父”的“父”读作第三声“fǔ”。
“峒”读“dòng”不读“tóng”。“擂”作动词读第二声“léi”,如“擂鼓”;作名词读第四声“lèi”如“擂台”。“戍”读“shù”,书写时容易与“戊(wù)”“戌(xū)”混淆。
3.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他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影响深远。他一生著作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文集》等。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小说《边城》是他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也是他的代表作品。
4.课文内容的背诵、默写
《社戏》一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尤其是去看戏途中描写,勾画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其中不仅采用了生动传神的比喻,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同时作者还从不同角度(视觉、嗅觉、触觉、听觉)来着力表现水乡夜景的美丽动人。背诵默写应抓住这些关键的地方,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背诵,准确默写。
5.阅读理解要点
(1)《社戏》
①课文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作者就是围绕“社戏”来构思全文的,“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思路清晰,因此“社戏”就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
如何确定一篇文章的线索。首先要搞清楚线索的分类。常见的线索分类有:以时间为线索的;以空间变化(或人物的行踪、活动)为线索的;以具体的某一事物为线索的;以人物的情感(或情感变化)为线索的;以中心事件(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为线索的。其次我们要把握好一个原则,即就是线索它是串起文章各部分材料的,因此我们要抓住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加以揣摩体会,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辨别确定文章线索的正确率。
②本文景物描写精彩。出航途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细致逼真地勾描出江南农村的美丽画卷;归途中又用比喻传神地写出了行船的情景。成功的景物描写往往能营造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做到情与景的交融,课文中几处景物描写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比如,第11节的景物描写就烘托了人物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③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较多,然而最突出的是双喜和六一公公。课文主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双喜的言行表现了他的聪明、能干、办事果断而且富有同情心,是孩子们的领袖。对六一公公的描写笔墨不多,但却准确勾勒出他宽厚淳朴、热情好客的性格品质。
(2)《端午日》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11点左右出城看赛船,再写赛船过后看追赶鸭子,最后交代竞赛结束的时间,这样安排,渐次展开,文路清晰 。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的一般模式是“地点、环境+人物+事情”课文第1段写了河边看划船,河上赛龙船,胜利者领赏三个场面。渲染了节日喜庆的气氛,突出民乐。
强化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ùdāo cuānduo juàn jiù nà
归省( ) ( ) ( ) 家( ) ( )树 ( )喊
qiú
( )水 蘸酒( )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然而又自失起来, 。
(2)《社戏》 在去看社戏的途中,从嗅觉和触觉角度描绘江南农村迷人夜景的句子 , ;
采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现船行之快以及“我”急切心情的句子是 , , , 。
3.阅读《社戏》一文,回答问题
(1)在去看社戏途中和归航途中,课文都对江南水乡美丽的夜景作了细致逼真的描写,但这两处景物描写在烘托人物心情上却又有着细微的差别,请结合课文的相关语句说说有何差异?
(2)双喜是文中最突出的人物,请结合课文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对其进行刻画的,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品质?
(3)从前文看,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可课文结尾却写“我”对社戏的怀念,“我”为什么怀念呢?这样写有何作用?
4.阅读《端午日》第1段,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开头连用三个“莫不……”有何作用?
(3)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倒叙、插叙,你能找出来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你能说说“龙船竞赛”这一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吗?
5.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八月的阳光
一进八月,小夏和小秋天天去村前的土路边盼信。土路上的尘土很厚,八月的阳光煮熟了那层泡沫,赤脚踏上去便会燎起几个水泡。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 [2] [3] [4]  下一页

,第三单元复习优秀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初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