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趣学网 - http://www.quxue6.com !

中小学教育试题课件下载管理培训文书写作酒店管理百科知识常识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趣学网中小学教育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心灵的欢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心灵的欢歌》教学设计

12-26 23:15:34   浏览次数:885  栏目:初一语文教案

标签: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quxue6.com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心灵的欢歌》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1、使学生开始关注“文体”,培养初步的“文体感”。
    2、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寻求“不一样”的事物,久而久之,可使他们心灵丰富、情感充沛、思维敏捷。
    3、综合实践活动中,力求写、说的内容“不一样”,遣词造句与众不同。重在观念的引领。
    二、相关理论 
    写长江、黄河如果都是同一种体裁,比如都是诗或散文,写得再好,也可能会读倦了,因为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诗歌或散文。要是每一首诗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都一样,篇篇都是“哦,长江。哦,我们古老的、古老的母亲……”,或“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读者愿意读吗?一定不会。因为读一首就够了。——这里包含着一个简单而又深奥的道理:好文章就好在篇篇“不一样”。古往今来,一切优秀的文章皆由于与众不同。因此,读书时要细心品味隐藏在作品中的“不一样”。所谓“不一样”,就是作品表现的是作者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表现形式上有自己的审美追求。读书能着眼于“不一样”,读得多了,不知不觉地心灵也会丰富、敏感起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看同样的景物、人物和生活,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久而久之,你的眼光也会高起来,对作品形式上的美感有自己的裁断。专注于差异,细心地咀嚼、体会,刻意寻求自己的内心感觉和感动,捕捉到与事物接触瞬间的那份奇异的心情,从表面相似的事物中识别出细微的差异,这些,便是了不起的发现,是言语表现的“专利”,是写作最珍贵的宝藏——也许许多学生现在物质生活还不富裕,但谁也阻止不了他们成为一个情感和精神上的富翁。发现和体验差异的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受用不尽的财富! 
    寻找“不一样”、有特点的事物,取决于“发现”的能力。“发现”事物的“不一样”,这是人的天赋,每一个孩子看(感觉)到的事物都是与众不同的。能不能有所“发现”,关键是你的眼睛、思想和心灵是否能保持敏锐,是否能保持着孩子般的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人的“不一样”的感知,是从普通的事物中,生成出属于自己的一份收获,这种独特的发现,也可以说是一种对事物的“误读”,就像从同一篇文章中,别出心裁地读出新意来一样。区别只是在于一是对文本的误读,一是对生活、现象的误读。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长,人往往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观念、知识、陈见等的遮蔽,对生活这本大书“正读”太多,童心便消隐,误读的机能便逐渐退化,产生了巨大的思维惯性和惰性,变得麻木不仁,面对世界万物、精妙纷呈的大自然,所“看”到的越来越少,甚至全无感觉和知觉。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女教育家、演说家海伦•凯勒,在生下来才19个月时,就因为疾病变得又聋又瞎,在她的一篇题为《如果给我三天光明》的精彩演讲中,对感官健全的人们不能珍惜他们的感官而大为惊叹:
    近来,有一个朋友来看我,她刚从森林里散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步回来,于是我问她观察到了什么。“没什么特殊的东西。”她回答道。如果不是我已习惯这种问答的话,我是会怀疑的,很久以前我已确信明眼人看到的东西很少了。 
    这怎么可能呢?我不禁自问,在森林里散了一个小时的步,竟然看不到一点值得注意的东西?我一个盲人通过简单的触摸,还会发现成千上万种使我感兴趣的东西呢!我感到了树叶精巧的对称性。我用手抚摸白桦树的光皮或松树的糙皮,在春天我满怀希望地触摸树枝以便能搜索到一个花蕾,它是冬眠之后大自然苏醒的第一个征兆。我感到了花的使人愉快的、柔软的质地,还发现了它巧妙地环绕成圈的花瓣。大自然的一部分奇景已展现在我的面前。如果走运的话,我会把手轻轻地放在小树上,感觉到尽情歌唱的小鸟的幸福的颤抖。我很高兴让小溪的凉水冲过我张开的手指。对我来说,松针铺成的厚厚的地毯或海绵似的草地比最华贵的波斯地毯还要受欢迎。对我来说,季节丰富多彩的景象变化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无休止的戏曲,它的变化都是从我的指尖上流过的。 
    有时,我的心会大声叫喊,渴望看到这所有的东西。仅仅通过触摸我能得到这么多乐趣,如果有视力,那将会有多少美丽的东西展现在我面前呵!然而,那些明眼人显然是视而不见的。填充世界的丰富多彩的和千姿百态的东西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或许,对于有的东西不珍惜,而对那些没有的东西却渴望得到是人之常情吧!非常可惜的是,对明眼人来说,视力这一官能只是作为纯粹的方便,而不是作为充实生活的一种方式。 
    如果我是一个大学校长,我就要开设一门必修课——“怎样使用你的眼睛”。教授给学生指出,他们应该怎样通过真正地看到从他们面前闪过的常常注意不到的东西来增加其快乐,同时,他还要唤醒他们那沉睡的、迟钝的智能。 
    假如你要研究,如果你只有三天光明,那么你该怎样使用你的眼睛的话;假如你知道,随着第三天黑夜的来临,太阳将永远不会再为你升起的话,你将怎样度过这宝贵的三天呢?你将会把你的目光凝视何处呢?(载《自学》,1984年第9期)
    “如果给我三天光明”,这一假设真是太精彩、深刻了。海伦的精彩与深刻在于:她不仅看到了感官健全的人的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且指出了人们不珍惜视力的原因是心理上、精神上的缺陷所致。确如海伦所说,人们对于有的东西不珍惜,而对那些没有的东西却渴望得到,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同时她还意识到人们使用感官只是“作为纯粹的方便”——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作为充实生活的一种方式”——满足精神的需要。而“如果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怎样度过这宝贵的三天呢?你将会把你的目光凝视何处呢?”出发点就全然改变了:使用视力,不再是为了行动的方便,而是超越了实用需要,在这宝贵的三天里,“目光凝视”的一定是你最感兴趣的、世间最有价值的事物,一切都百看不厌,万物都如此的美丽多姿,这样,珍惜视力便等于珍惜生命。想必,一个作者如果也能把未来的漫漫时光当作三天来过,把珍惜感官当作珍惜生命,他所收获、拥有的精神财富会增加无数倍。 

[1] [2] [3]  下一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心灵的欢歌》教学设计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用户名:
相关分类
初一语文教案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