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23:27:05 浏览次数:973次 栏目:初一语文教案
端 午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使学生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精彩并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风俗、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2、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课时:一课时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辞旧迎新是(春节 )。
兔子灯,走马灯,灯灯相会在( 元宵 )。
( 清明)时节祭奠先人,路上行人几欲断魂。
五月初五是(端阳 ),吃粽子、( 赛龙舟 )。
八月十五( 中秋节),( 亲人团圆 )送祝愿。
九月初九逢( 重阳),尊敬(老人 )不能忘。
同学们。对于端午,你还有哪些了解吗?(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
三、疏通生字词
蘸zhàn 峒 dòng 伶 líng俐lì 洞穴 xué 擂 léi 老鹳guàn 呐 nà喊 泅 qiú 嘭 pēng 嘭铛dāng 铛 戍shù
四、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概括一下茶峒人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用“动词﹢名词”的短语概括)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些风俗习惯的?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
时间顺序
2其中哪些风俗习惯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赛龙舟是详写,其他略写
五、研读探究
介绍赛龙舟
全班朗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桨手……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1、同学从这一段文字可以体会当时怎样的气氛?
热闹、激烈
2、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热烈场面的?作用是什么?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作用:外貌、动作描写,刻画出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的精神。
正面描写
3、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赛龙舟的紧张和激烈?
鼓声如雷鸣 ,呐喊助威
莫不……莫不
侧面描写
4、“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梁红玉抗击金兵的水战与赛龙舟有何相似处?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相似点:鼓声如雷鸣,两岸人呐喊助威如水战时擂鼓,激战杀喊声。
联想——虚写
7、小结:赛龙舟的场面描写
正侧面描写: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正面描写以及两岸人呐喊助威的侧面描写。
虚实相生:赛龙舟的现场描写与作者产生梁红玉水战的联想相结合。
8、学生活动:
请你用50至100字描写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细节。
1、运用场面描写的两种方法;
2、要求五分钟完成。
学生互评、全班交流
六、拓展延伸
探究民俗
2005年,韩国把端午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言之有理。
教师适时归纳总结
七、结束语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八、布置作业:
翻阅资料或上网查询其他传统节日的风俗,探寻其文化内涵并与同学交流。
八、课后反思
这次是首次公开课,我做了两周的精心准备,在教研活动上,虽然来听课的老师的老师对我这堂公开课的正面评价比较多,但我深知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有许多。现具体谈一谈。
1.板块清晰,但重点不突出:四个板块用时平均,看不出什么是重点。前面关于赛龙舟的场面的分析可以快速讲过去,把重点放在学生得练笔上,通过学习赛龙舟自己练习描写捉鸭子的场面描写,甚至可以再出示课外的更接近学生生活的描写场面的一段文字。然后通过学生的互评,全班交流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2.根据学情,降低要求:蓝天班的学生基础相对低,要求他们运用正侧面结合和虚实相生的两种方法似乎不切实际,只用其中的一种学生更容易接受。
3.新课程下的课堂抓住学生是主体,学生表现得充分,教师引导的到位而精要才是成功的语文课。此次公开课在这方面表现得不明显,其实,本班学生的地域特点在今后的课堂中可以利用起来。
4.结合时事,适当讨论: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设计一个有关传统节日应该怎么过的一个讨论题?此举正好符合当下我国传统节日当天放假的时事。
tag: 暂无联系方式 初一语文教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初一语文教案